强院之路缘何越走越宽

8月17日,一场秋雨,给持续炎热的天气降温不少。在我市唯一一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服务患者的热情并没有丝毫降低。门诊、急诊医学科、儿科等处处人头涌动,医护人员在岗位奉献中,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的到来。

年门急诊服务80.37万人次,出院病人5.95万人次,手术3.17万台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立项课题28项,7个专业学科通过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综合实力迈入全省三级甲等医院第一方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市中心医院迈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救护、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全市医院建设发展中勇立潮头。

强院之路缘何越走越宽?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以引为先 以育为主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

医院发展,人才是硬支撑。

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振建介绍,市中心医院虽是百年老院,但却是从一所县级医院的规模上发展起来的,基础差、底子薄。在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医院与省内其他地市州三级医院相比,在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科研教学、内涵建设等各方面有着较大差距。由于缺乏能够带动专业学科建设上档次、树品牌的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高素质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梯队建设后劲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比如,早前时期,市中心医院的某些专科水平甚至要低于随州市其他医院;一些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处于空白状态,随州病患者只能辗转武汉等地求医,极为不便。”张振建说。

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就是医院努力的方向。面对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旗帜鲜明,认为要想缩小与先进医院的差距,必须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医疗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医德好的优秀团队,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该院建立了“以引为先,以育为主”的双轮驱动人才战略——积极从外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填补专业学科建设空白,树立品牌;坚持内部挖潜,鼓励现有人才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一批“本土化”医学实用型人才。

诚心引才,真心待才。医院在学习、生活上创造便利环境,给出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规范医院科室设置等,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

引进一名人才,带活一个学科。该院引进施永彦教授成立了脊柱外科,填补了我市脊柱疑难病例治疗的空白;引进刘建华教授成立了心脏外科,使该院可独立开展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先心病修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引进孙明谨教授成立了内分泌科,补齐了医院专科建设的短板;引进涂明利教授、王正艳副教授,极大提升了我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水平;引进戢翰升教授、王晓菊教授、江广斌教授等专家,使医院神经外科、儿科、医学影像科整体实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引进王汉琴博士、于建新博士、王晓波博士,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极大提升了医院科研水平……短短几年时间,市中心医院成功引进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打造了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三甲”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刷新了省内新评“三甲”医院一次性通过现场评价的历史。

该院还成功创建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暨第五临床学院,顺利成立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学院先后开展了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康复医学四个专业的本科教育,现在校学生1230人、研究生9人,开创了随州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实现了由临床型医院向临床教学型医院的根本转变。

强化质量 规范管理锻造高标准医疗服务

17日上午,在医院急诊医学科外科急诊室,急诊科主任陈波在日常巡查的途中被一位病人“拦下”。原来这位病人刚取完检查影像资料,但记不清该找哪位医生阅片。陈波拿起影像资料,耐心地向患者解答病情,并告知治疗方式和注意事项。“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虽然我们属急诊科,但日常也会接待很多平诊病人,能看的都会尽量帮他们看。”

陈波告诉记者,医院急诊科是我市院前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市90%以上的院前急救任务,年有效出诊7000余次,急诊量6万余人次,先后参与了2014年随县草店“11·23”交通事故、2018年“1· 6”漂水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急救工作。在全省急救技能竞赛中,急诊科连续三年获奖,其中有两次是第一名。“从排名靠后,到跻身前列,位次的变化,是医院质量和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张振建说。

2015年启动“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后,市中心医院将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确定为“三甲创建年”,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作为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的“金标准”;对照国家、省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行业规范和指南,开展全员学习培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狠抓质量持续改进,医院质量管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多项质量指标在全省同级医院排名靠前,吸引了省内外同行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该院积极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弊端,大力整顿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现象。医院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药品配送厂家由76家压缩至4家,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无序竞争,从源头遏制腐败。敢于向药品回扣“开刀”,对患者反映的“院内看病、院外拿药”的现象,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一经查实,从严、从重、从快处置。

“我们支持提高医护人员待遇,支持他们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来增加收入,杜绝‘灰色收入’‘问题收入’。我院人均门诊费用低于市内其他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低于省内同级医院,这说明我们是靠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院管理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张振建说。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书写大爱

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承担着全市急危重症病人和术后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首个“中国医师节”,这里没有节日的氛围,只有忙碌的身影。

“今天科室住院病人是20人,算比较少的。”该科主任汪文国告诉记者。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身着防护服、穿过隔离区,来到ICU中央病房,医护人员正通过设备监控着每个病患者的生命指标状况。在这里,医护人员既是医生、护士,也是患者的“家属”——由于病房与外部完全隔离,患者翻身、大小便、擦洗、喂食等工作,全部由医护人员来完成。

这里的医护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医生刘秀玲在ICU工作了10个年头,十年里,她从未休过一次年假。“除特殊情况不在随州外,无论是否节假日,每天都必须到科室查房。”刘秀玲说,“ICU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不仅对医护人员的水平要求高,也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医生在和患者家属沟通中必须保持耐心,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尽心尽责、细致入微的服务,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邓世贵是草店“11· 23”车祸患者,急诊送医时,因多发外伤四肢多处骨折造成失血性休克。经ICU医护人员一个月的抢救治疗,他病情稳定转其他科室手术治疗后恢复健康。现在,他和汪文国等ICU医护人员结成了朋友。患者孙立国,在武汉大医院术后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医院多次告病危,从武汉转回市中心医院ICU后,该科组织专家,为其制定救治方案,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孙立国最终病情逐渐好转,转出ICU,完全康复出院……

在医院儿科专家门诊,54岁的副主任医生魏爱武上午已经连续工作了3个多小时,门口的家长及患儿依旧络绎不绝。魏爱武两个月前腿部骨折,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她杵着拐杖来医院上班。为了克服行动不便,她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周要上一天专家门诊,还要上夜间门诊,有时一晚上最多要接待80多个患儿,整夜没有休息。”她笑着说。

穿行在市中心医院的各科室、病房,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这种岗位上的敬业精神,成为支撑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张振建告诉记者,新落成的文帝院区正在进行各项收尾工作,将于9月底正式启用,届时,市中心医院“一院三区”的格局将正式形成,医院的功能将更加完善,科研实力将进一步提高,强院之路将更加宽广。

热词搜索: 路缘 强院 何越走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