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台山庄对面开复印店的曾卫国是新化人,在株洲有许多新化人开复印店 记者 张媛 摄
前不久,一篇由北大社会学系博士冯军旗撰写的论文《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得火热。论文讲述了娄底新化人近几十年来在复印产业进行奋斗的故事,如今,近20万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已经遍布全国,并占据了75%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株洲市城区,据业内人士统计,娄底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已经达到近200家,占城区总数的80%以上。近日,记者走访中心城区多家新化人开的复印店,试图从他们的故事里,探究出一些新化人的“复印生意经”。
发现
河西工大20多家复印店,几乎都是新化人开的
为啥学校的打印店老板都是一样口音?这个疑问恐怕不止困扰一个工大学生。
2002年,29岁的新化洋溪镇人曾卫国带着家人来株洲闯荡,在河东原株洲工学院开起了自己第一家打印复印店。2004年,他将店子搬到河西工大二食堂角落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屋,成为当时还有些荒芜的新校区最早的复印店。11年过去,如今工大陆续开起了20多家复印店,分布在各教学楼、宿舍楼角落里以及商铺街上,店老板几乎都是新化人。曾卫东已拥有了3家复印店,他17岁的儿子继承了天台路附近位置最好的一家。
除了学校,在我市城区各企事业单位、工地、主干道、学校周边区域,几乎都有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在曾卫国看来,这都是黄金地段,“开到这样的位置,业务就不愁了。”
连带
李家兄弟大家族定居株洲,在河西开了12家店
“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基本上都是亲带亲、友带友发展起来的,哪里生意好做一点,就往哪里带人。”曾卫东挺自豪,十多年来,他和老婆先后带来了外孙、侄儿等多个亲戚到株洲做复印店生意。“你如果认识一个做复印的新化人,你很快就能通过他认识其他做复印的新化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分散各处复印店老板总有着某种联系,或者是亲戚朋友,或者是邻村邻镇的老相识。
说到这里,或许就不得不提最早来株洲“淘金”的李玉坤和李玉鹏两兄弟,1991年来株开店的李玉坤,20多年间将家里的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戚全部带到株洲开店,如今天元区有12家复印店都是他家的,整个大家族也都定居在了株洲。
模式
女打字,男维修,夫妻分工好开店
“在老家,有这样一个打趣的说法,女的不会打字难嫁人,男的不会维修难娶妻。”曾卫东笑着说。妻子负责打字设计,丈夫负责维修设备,在株洲,新化人开的复印店几乎都是这样的标配。曾卫东是这种情况,湘银路双虹图文的邹超红也是这样。
13日下午,记者见到邹超红时,她正坐在电脑前面,麻利地操作软件设计客户定下的广告板。邹洪波和老婆邹超红两口子,都是新化洋溪镇人。2006年,他们来到株洲创业,因为名字都有“hong”音,故店子取名“双虹图文”。
“八九年前,会打字的人不太多,店里打字3块钱一张,利润还算高的,”邹超红说,丈夫会修机器,这也使得复印店在维护机器上少了很大一笔开支。在株洲开店四五年后,两人就挣下了车子和房子,“比起在家种田风吹日晒,在外面开店肯定还是要好些”,邹超红一家5姐妹,已经有4个以夫妻档的形式在外开复印店。
忧患
缺乏抱团意识,价格战让人受伤
在其他地方从事复印行业的人看来,新化人的复印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中介绍,这种价格优势,与新化人最早从事复印有关,他们从技术、设备到耗材业务,几乎掌握了整个产业链。作为新化人,自然知道哪里的设备和耗材更便宜,用曾卫国的话说,“去新化人那里买设备和耗材,说新化话的一般会比说普通话的有优惠。”
然而,这种价格优势,目前正在成为一种负担。邹洪波觉得,新化人的复印店虽然是被一个个带出来的,但同时也增加了竞争,整体看来多数复印店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抱团意识。有些店都只考虑自身的发展,残酷竞争下的价格战,正在一步步削薄利润,“如果大家能抱成一团,既能够稳定价格,又能通过店与店的合并,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但如果继续恶性竞争,可能一些业务量小的小店会被慢慢淘汰。”
产业观察
为啥10年前打印5毛钱一张,现在还是这个价?
10年前,株洲不少复印店打印一面A4纸的价格是5毛钱左右,但随着人工、房租的上涨,现在大部分复印店还是这个价,量大的时候,甚至可以做到2毛、3毛每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之所以能维持这个价格,有很多因素。一是复印行业正发生技术变革,邹超红介绍,机器正在更新,以前一分钟只能复印20、30张,现在一分钟可复印100张,效率提高了。其次是业务量正在不断增长,使用打印资料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薄利,但仍赚钱。再者,复印店的利润增长点正在转移。不知道市民是否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大多数复印店都改名为图文店,接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小到门牌、名片,大到巨幅广告牌、展板,他们都可以做。 (株洲晚报 记者 刘娟)
(华声在线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