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重视环保、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环保部门才能挺起腰杆铁腕执法,基层环保干部匿名举报违法排污的事情才会绝迹
中国环境报日前刊登一封基层环保局长的信,反映了其内心苦闷:县领导交给环保局最重要的工作是招商和公关,要求环保工作不能影响县里的GDP。对一些实在看不过眼的违法排污行为,这位环保局长给市长信箱写过举报信,可来找他了解情况的却是县里主管领导和被举报企业,主管领导甚至让他帮企业查查是谁写的信。
这位环保局长的遭遇并非个例,反映出一些地方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基层环保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保局长由地方政府任命,“乌纱帽”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手里。有的地方领导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基层环保局长夹在地方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公众之间左右为难,“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很多时候是看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眼色行事,做一些表面文章,无法真正做到铁腕执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局长往往“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要保住位子就难以做到坚持原则,要坚持原则就可能被马上“拿掉”。顶不住,又不能硬顶,有的基层环保局长无奈之下想出一招:自己充当举报人,给上级领导或环保部门写匿名信反映情况、举报污染,希望环境得到保护,自己能够免责。
这些基层环保局长处境尴尬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更重要的则是,GDP至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领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显绩”轻“潜绩”,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撑起“保护伞”。在现行的生态环保管理体制下,让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到“发展不能任性,生态必须保护”,并落实到行动中,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不过,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等10多个部委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超标比例仍高达90.1%;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1%。修订前后的环保法均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但这一条在不少地方并未落到实处。
今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决定而未作出的,除了要接受行政处分外,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通过加强生态环保考核、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等方式,让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环保部门才能挺起腰杆铁腕执法,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既守住“发展”这条底线,也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切实负起责任。另外,还应进一步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排污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从而形成倒逼机制,督促企业和政府承担环保责任、共建美丽中国。全社会合力向污染宣战,环保局长不得不写匿名信举报污染的怪现象才会彻底消失。
(人民日报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