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细节却需要深入研究,就是网上投简历是否等同于公务员跳槽的实际行动。毕竟,招应聘是双向流动的程序,一本简历流出后,能否如愿地找到人力资源的接受方,尤其是这些简历大都是流向房地产、电子商务、证券等市场价值高地,其实是不得而知的。
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假如某地级市中院的一名副庭长辞职成为律师,他的收入起码要加一个“0”。当事人这种转行的意愿,导火索是否是从“副”转“正”的高难度?要看到,仕途中的“天花板”确实让很多官员无心恋栈。这和职业操守无关,而更多地源自于人生的合理规划。
“副庭长”级别的公务员,其手中的人脉、经验,是市场所青睐的专业资源。这些将构成左右逢源的人生赢家格局。他们但凡发出一丝想要跳出体制内的气息,就会有猎头尾随而来。接下来就是“私人定制”的职场身份转换。但对于那些从事一般性事务和非技术岗位的公务员,尤其是乡镇基层公务员来说,手中就没有多少可打的好牌。
“离开体制能干什么?”很多公务员都抱有这样的本领恐慌。当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简历投向人力资源网站之时,却很难拿出求职岗位所需的履历。并且,自己在多年行政工作中被稀释殆尽的大学专业知识,很难在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对比中取得上风。同时,很多企业都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此消彼长,注定公务员跳槽的空间不大。
“三周内万名公务员上网投简历欲跳槽”,大体量的背后可能是焦虑的跟风心理,是渴望资源配置“流动”的假象。这就好比在股票牛市中的“满仓踏空”一样。非如此,就感觉要“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
公务员如真想开辟人生第二战场,之前一定要研究当前的宏观政策导向,1992年公务员下海潮是乘着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政策春风,从而造就仕而优则商的现象。如今的顶层设计的主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真有几把刷子,何须用投简历的方式来试水人生,何不用另起炉灶的方式来活跃市场的各个微观细胞?毕竟,在政府简政放权、先照后证等诸多利好下,创业者更能让梦想更快地照进现实。
(中新网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