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博鳌论坛已渐成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多边舞台。若梳理历年来博鳌论坛主题,从“开放的亚洲”到“亚洲的新角色”,再到“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无不贯穿着“发展”和“合作”的主线,它也确实起到了聚共识、促发展的作用。而时下亚洲及新兴经济体创新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博鳌声音”自然更受关注,这从77场不同层次的论坛会议,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技术创新等诸多热点话题,出席年会的领导人之多创下了历届之最等,就不难看出。
在此情境下,习近平主席的博鳌行程和发出的“中国倡议”,势必也备受关切。要知道,博鳌论坛是中国“两会”之后的首场主场外交。而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亚信峰会还是北京APEC、中拉论坛等,主场外交都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声平台。“习式style”会在博鳌释放怎样的光彩魅力,也是饱受期待。
就舆论先前的揣测看,习近平主席5年里第三度出席博鳌,会继续围绕推动“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目的,加强多边合作交流。2013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的8月、9月,习近平分别明确提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而今年论坛主题中“命运共同体”又是关键词,它还将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价值内核。而习近平主席今天的演讲,也与此吻合,极大地契合了公众期待。
“命运共同体”,意蕴很丰富:事实上,“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成立,及当下最热的“一带一路”的构想,也都内含了这种意识,并以“加快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的形式映射了出来。得看到,今年博鳌论坛恰逢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前夕,论坛上有关亚投行的话题必然升温;此外,今年也是“一带一路”的实施之年,如何推动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并实现破题,亦难免成为此次博鳌论坛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主席演讲中也就此讲到:“中国和东盟国家将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致力于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我们要积极构建亚洲自由贸易网络,争取在2015年完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在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协调推进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在内的跨区域合作”,言语间就阐明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方向——携手合作。
携手合作,是为了谋“新未来”。可以看到,在多边合作托起的区域互惠式发展中,中国的角色分量也在不断加重。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实力意在增强;实质上,中国的“领头羊”作用不只停留在经济实力上,更在主动承担起为亚洲发展寻找有效路径的责任上。如今在外交场合,中国不断致力于搭建地区经济、安全合作新架构,呼吁亚洲国家和地区携起手来超越分歧,就旨在推动亚洲区域合作走向深化,迈向共赢。
深耕“主场功课”,力促区域合作,都在夯实着这次博鳌论坛的成色。可以想见,若亚洲新未来的纹路能通过博鳌被梳理清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那博鳌的“加乘效应”得到充分释放,也就不是奢望。
(中新网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