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非遗花鼓寻传人
分享

  3月17日一大早,64岁的国家二级演员、随州花鼓戏传人周永芳,早早地来到随州花鼓艺术剧院的排练场地,开始一天紧张的排练。这天排练的节目是《三喜临门》,在桃花节开幕式上演出。

  “要登台,练功一刻不能松。”周永芳从14岁登台,至今已经整整走过50年的艺术生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热爱,支撑了她的坚持。剧院缺人,她从北京的女儿家回到了随州,硬挺着老骨头坚持上台演出。与她一样,剧院里的20多名演职人员现如今多数都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47岁。

  以前,周永芳最担心的是观众会忘了花鼓戏,而经过改制后这两年的演出,她深刻体会到,观众没有忘记随州花鼓,传统艺术还有市场。但是谁来传承随州花鼓?成了这一帮老艺术家最着急的事。

  培养花鼓传人,最好还是从娃娃抓起。然而,随州已经没有了几十年前捧花鼓、追花鼓的氛围,花鼓艺术进校园、进家庭很难形成气候。去年,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与万店镇中心学校一拍即合,合作开办一个花鼓艺术培训班。万店镇有着爱唱戏、爱看戏的传统,老百姓对花鼓的热情高,去年9月开学,80多个孩子踊跃报名进入了花鼓艺术培训班。每周四节课,剧院的老艺术家们轮流去给孩子们上课。

  然而剧院院长何敬国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群孩子最后能否从事花鼓事业还是未知数,解决当下的青黄不接才是当务之急。

  李孜和另外7个年轻人的到来让何敬国和老艺术家们眼前一亮。这个27岁的漂亮女孩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前她从随州艺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着与表演艺术相关的工作。最终她决定学习花鼓戏,并将花鼓戏作为今后的事业方向。

  “我相信年轻的面孔会令随州花鼓迸发新的活力。”李孜认为,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还可以更有气质,那就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了年轻人的加入,传统艺术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花鼓戏要唱念坐打,李孜和同伴们每天早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苦练基本功,虽然都有一些艺术功底,但戏剧表演和普通演出差别很大,特别是唱功要求高。因为热爱,李孜觉得每天忙碌得很充实很有趣,她也呼唤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为了让这帮年轻人安心扎根花鼓艺术阵营,何敬国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给他们开出薪资。李孜表示,这一点也宽了父母的心,让他们更加支持自己的选择。

  日前,由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公路孝女》夺得了全省综合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这令艺术家们为之一振。快70岁的国家二级编剧李永朝直言“太不容易”。

  缺少编剧是剧团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李永朝说,这一行太苦太累,而且需要天分灵气,所以这么多年没有觅得一个徒弟。没有一个好编剧,就很难再创作出更多有本土特色的优秀剧本。

  何敬国说,随州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来之不易。如果没有保护发展与传承,这个荣誉可能会丢掉,这门艺术也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建议,可以将随州花鼓戏的内容编写进中小学生教材中,让更多的随州孩子了解随州的传统文化,从小培养文化自觉。

(随州日报 张 琴)
【责任编辑:木木】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