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何期待央行降息降准?
从国内来看,从去年12月底开始,明显偏紧的市场流动性局面再现。一方面,每到春节临近,消费需求猛增,资金面紧张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近日证监会重启IPO,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搬家”也是流动性抽紧的原因之一。
此外, 2月1日数据显示,1月官方制造业PMI 降至49.8%,跌破荣枯分界线,是28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非制造业PMI也创出一年新低。
“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陈中涛指出,2月份,由于受春节因素影响,经济活动仍会有所波动。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今年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应该松一些。他认为,现在有实施全面降准的空间。
从国际来看,最近多国央行启动降息策略,印钞机开动的声音此起彼伏,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愈演愈烈。欧盟宣布实行QE政策、瑞士意外宣布脱钩欧元、加拿大央行意外宣布降息、丹麦一周两次降息、日本央行下调了通胀预期、俄罗斯和新加坡也传来降息的消息。
在此大背景下,不仅人民币汇率上演了5天4个“逼近跌停”,而且央行降息的消息也已经被网络疯传了两周,最终央行不得不出面证实此为谣言。
年末半月8次密集投放8550亿
鉴于此起彼伏的降息、宽松消息,和我国2015年经济艰难开局,市场人士纷纷预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舒缓通缩压力,我国货币政策有望加大宽松力度。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就表示,一季度仍将可能降息或降准,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内经济的疲弱,一方面也降低及兼顾美国下半年加息的影响。
然而,从去年12月以来,央行始终保持着观望态度,无论是总量政策还是公开市场操作都按兵不动。
事实上,央行一直认为认为货币总量没有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央行对于总量放松仍然投鼠忌器,现阶段更青睐于通过结构性放松为其他方面的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央行公告显示,自去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央行进行了8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最短期限为1天,最长为7天。
其中,央行于12月17日投放量最高,交易量为2550亿元,期限2-7天,加权平均中标利率最低,为3.5%。12月19日投放量最少,交易量为200亿元,期限为5天。
此外,利率最高的是临近年末的最后两次操作,时间分别为24日和31日,加权平均中标利率均为4.16%,交易量分别为1200亿元和1000亿元。
除SLO工具外,央行在过去的一年里还使用了常设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定向工具来调节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而全面存款准备金工具则未见使用,甚至7天期逆回购也被冻结长达一年之久。
细究原因,尽管市场对全面宽松有所预期,但央行此前的降息行动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据某位交易员透露,2014年11月份的降息并没有达到央行的目的,各大行的贷款利率仍然高高在上,并且造成股市大幅度的上涨反应,所以央行对于降息手段的使用,目前还处在降息之后的效果检测期。“第一次降息之后,它的效果目前还没有达到,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先实现第一次降息的目标。”
(中新网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