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外,网络的负效应也渐渐显现。净化网络环境,主管部门、新兴媒体、网民各有其责。倡导“善意回帖”正是新媒体的一种积极尝试
近日,一项名为“善意回帖”的在线活动受到网民热捧。截至活动结束,共收到善意回帖帖文3.1万余篇,网友留言超过43万条。这项活动由人民网发起,通过线上善意回帖评选和线下演讲宣传等,旨在传播善意评价,创造美丽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
一句善意的回帖,也许微不足道,但众多善意的集聚,则大大不同。善意回帖在普通事件中能激励个体,在公共事件中则能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善意回帖”背后,是对阳光、健康、理性网络生态的呼唤。
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是典型的“网络恶意”
复杂的网络生态,呼唤善意回帖。今天的中国,有6.18亿网民、5亿手机网民,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也带来了最为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从门户网站到论坛,从微博到微信,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改变着舆论生态,重塑着公共生活。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上网时不经意间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本是传播信息、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常常出现观点不同就“势不两立”,甚至恶言相向的情形。
网络回帖的隐匿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份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不同,网民在互联网上一般无需显示真实的身份,这种“面具”特征降低了参与风险。
今年11月,四川泸州19岁少年小曾在微博上直播自杀经过,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在部分网友的劝慰下,他本来动摇过自杀的念头,但另一些网友却在他的微博下回复:“你必须死”“你不死都对不起我的流量”等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之后,他在充满一氧化碳的屋内告别了这个世界。得知小曾的死讯,一些网友发私信过来道歉,但为时已晚。这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惨烈一例。
有专家指出,网络空间的隐匿性给辱骂、嘲讽等语言暴力形式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正是网络空间暴力事件频发的缘由之一。
相比语言暴力,被称为“网络毒瘤”的网络谣言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更具规模性。某些“大V”粉丝数量众多,不经核实转发谣言,扩大负面影响;某些网络公关公司为了商业利益,编织和传播谣言……
针对日益猖獗的网络谣言,有关部门从去年8月起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的专项整治活动,网络舆论生态的正负面信息比重发生转折。“一方面网上一度出现的灰霾色调得以消散,另一方面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信息显著增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刘鹏飞说。
“面对戾气与温情同在的互联网,我们希望它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而不是负舆论的搅拌机。”刘鹏飞表示。这也正是“善意回帖”活动鼓励网民善意、理性的初衷。
突发事件、热点话题引发的善意回帖能量强大
“认真对待拇指的点赞和差评权。我喜欢这句话,我相信自己能做到。”网友@Smile-China 说。她对“四川羌族独腿女孩穿20cm高跟鞋照片走红”事件的回帖,既表达了对独腿女孩自强精神的敬意,又勉励了自己和他人,充满正能量。凭借这一回帖,@Smile-China 荣获人民网“善意回帖”活动的一等奖。
“善意回帖”倡议最早始于韩国。2007年5月,韩国大学教授闵丙哲在学生中发起倡议,呼吁网友停止发布恶意回帖,用善意回帖净化网络环境、传递温暖真情,后由韩国政府主导。
四川省广元市文联副主席肖永乐说:“善意回帖,重在体现善意,传递正能量;贵在表达诚意,沟通促改变。我回帖时,遇到有难求助、有惑求解的来帖,以理解、鼓劲方式诚意回帖;遇到用语不文明或非善意来帖,以大度包容态度善意回帖,或以理奉劝。”
资深媒体人石述思认为,在当下社会,对来自平凡世界的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进行传播,有助于消弭社会戾气,激励年轻人去战胜困厄,勇敢奋斗。而善意回帖的本质,正是普通网民对一“网”之隔的普通人或事表达的一种支持与鼓励。
如果说在对待普通事件中,善意回帖起到的是勉励个体的作用,那么在热点公共事件中,善意回帖则能够起到弘扬社会正气、消除有害信息的作用。
今年昆明火车站“3·1”暴恐事件发生后,众多网民自发在微博上谴责暴徒、祭奠逝者,事件中涌现的平民英雄事迹被广泛转发。特别是网友倡议将暴恐分子和新疆同胞严格区分开,不因暴恐事件产生民族隔阂。相比过去在微博中点蜡烛祈祷方式,更多了理性思考。
由网民自发组织的“光盘行动”,一经发起就引发热烈反响。仅两周之内,新浪、腾讯、搜狐等微博平台累积总数已超过8000万条。
今年5月,北京12岁的男孩小包急需心脏移植,而捐献的心脏远在广西桂林。就器官移植来说,心脏的“保质期”最短,一旦离开身体超过6小时,就可能失去效用。小包的母亲求助于微博,恳求所乘航班能够准点起飞。该条微博迅速被大量评论、转发,许多机构官方微博相继发声,@中国南方航空、@平安北京、@北京交警发微博力保航班准时和路面交通顺畅,@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发力呐喊。不到10小时时间,相关微博收到近20万条回帖。最终,捐献心脏顺利抵达手术台,广大网友用善意的回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爱“心”接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姜军表示:“善意回帖,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是意义重大。参与的人越多,凝聚的正能量越大,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网民能够主动参与,用善言引导善行。”
保证善意的同时也要兼具专业性、科学性
倡导“善意回帖”之外,网络媒体、社群还可以做得更多。其“自净化”功能不可小觑。
今年3月,广东省茂名市发生反芳烃(PX)项目群体事件。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将百度百科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引发“清华学生捍卫PX词条”事件。经过36次反复修改的拉锯战,词条最终被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准确描述上。清华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以理性客观的方法普及知识、传播网络正能量,凸显了回帖专业性,让善意回帖行动得到更好诠释。
事实上,一些专注于问答形式的新媒体产品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回帖在具备善意性的同时,也兼具了专业性和科学性。
以知乎网、果壳网为代表的新兴知识性网络社区,也为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确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乎网为保证高质量的回复内容,采用“邀请制”,即一个问题的回复者必须在收到他人的邀请后才可进行回帖。“问答类社区的开放很容易导致‘作恶’空间的存在,我们用邀请制这种‘笨方法’,完全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知乎网创始人黄继新表示。
果壳网目前最火的主题站叫做“谣言粉碎机”。据了解,“谣言粉碎机”背后有一个高学历、多学科背景的团队,自成立以来,他们已经粉碎了几十个伪科学网络谣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认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新媒体: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
而在刘鹏飞看来,需要建立相应机制进一步认可和接纳网民这种新的社会参与力量,与网民坦诚交流。“比如,推动政务公开,特别是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透明发布;建立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快速回应机制,互动反馈,防止负面影响扩大;触摸民意脉搏,从群众利益出发,与主流民意同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认为,网民要有公民的责任和担当,即使匿名也要谨记网络公民的身份感,以公民的判断力认知信息。
(央视网 xyq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