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告别网箱时代 在割舍中再出发
分享


  图为:网箱养殖正淡出库区

  昨悉,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经过1277公里的跋涉已经顺利进入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通水”结束后,将择日正式通水。

  清水北上之时,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牺牲,令人分外感念。

  位于湖北十堰市的丹江口,是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放下艰苦卓绝的库区移民不谈,这座目前人口不过45万人的小城,如果从200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南水北调水源地“停建令”起算,业已经历逾10年的经济转型之痛。

  1.坝下城市:水电带来的比较优势

  橘子红了。

  从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动工算起,这已是丹江口库区柑橘成熟的第11个年头。

  2014年10月22日,鄂西北小城丹江口市区。干净的街道、样式略显陈旧的建筑,以及偶尔驶过的渣土车,让这座城市和中部大多数县城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临近通水进京,云集的记者打破了这座小城的宁静。新世纪以来这已不是丹江口第一次迎来如此多的记者。2005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2009年后情动神州的库区大移民,早已让这座总人口不过45万、市区人口刚满15万人的县级市,习惯了外地人对“水源地”的关注。

  从地理上看,丹江口市区是一座建于大坝下面的城市。2005年加高后高达170米的丹江口水库大坝,高悬于市区的正北方。大坝的一边,烟波浩淼;另一边,则是已进入枯水季、滩涂隐现的汉江河道。从这里起算,3000里汉江进入中游。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完工。丹江口,亦因这一当时亚洲第一的水利工程而兴。

  谈起丹江口的经济发展史,该市经信局干部李立新对记者介绍,丹江口从1980年代之后的整个工业布局,几乎均与丰沛的水电优势有关。

  “水库建成后,享受国家3.5亿度配给用电额。南水北调以前,丹江口水库发电量很大,配给的电丹江口根本用不完。电力丰富,自然而然,在市区开始兴建重工业企业。”

  一个不得不提的事实是,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为了蓄水以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发电量,正在剧烈削减中。当然,这是后话。

  1980年代之后,丹江口建起的企业涉及汽车零部件、冶金、化工、采矿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高能耗,与此同时,很多行业不可避免地带来高污染。

  上述很多企业一度位于丹江口老城区的中心,如今丹江口市的老城区,当年就是几个大企业的所在地。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像丹江口这样电力能源丰富的地区,上马高能耗企业是“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选择,对于许多外地同级县市来说,这种优势叫人羡慕。

  正是这种天生带有浓厚重工业属性的产业布局,让丹江口这座小城的经济总量,一直位于十堰各县市前列。实际上,直到2012年,丹江口市的轻重工业比重,仍然达到22:78。

  2.水源之地:突然来临的企业关停潮

  重工业的遗存在这座县城不难遇见。从丹江口市区往西,街道背后的窄巷深处,废弃的烟囱和沉寂的厂房,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一道大铁门的两边,是密集的商店。丹江口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指着里面说,这里曾经是电解铝厂。

  这些工厂,都是前些年被关闭的。

  如果没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在过去的十年里,丹江口人的日子,也许用不着那么“折腾”。

  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动工。为保证一库清水送北京,库区必须关停污染企业,限期治理重点污染企业,永久性禁止高污染企业。

  丹江口首当其冲。

  说到污染企业的关闭潮,当地丹澳医药的老总崔立新,永远忘不了曾经带动当地老乡走出贫困的那种植物——黄姜。

  这本是一种十分神奇的植物。以黄姜为原料,可以提取一种广泛用于制药业的原料:皂素。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制造激素类药物,市场需求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巧的是,北纬30度的鄂西北,正是黄姜的理想生长地。到了1990年代,耕地奇缺的十堰市,“人均一亩姜,三年奔小康”。随之而起的上百家皂素生产企业,让十堰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黄姜和皂素生产地。(荆楚网 小明)

【责任编辑:小明】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