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谈耍猴艺人被拘案:上诉胜利就可放心大胆耍猴
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位耍猴艺人正在训练猴子翻跟头,虽然他已经不再外出表演了,但还是会在家里驯猴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大多数耍猴艺人持有这样的驯养繁殖许可证

  新野猴戏,这项绵延百年的古老技艺,正在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或很难传承下去。

  其实,与猴戏面临相同尴尬局面的还有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文化传承如何与现代文明融洽相处,成了一道难题,摆在了文化管理部门的面前。

  越来越多的“紧箍咒”

  新野耍猴艺人鲍凤山因无野生保护动物运输证,被牡丹江森林公安拷上警车时,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引发轩然大波的导火索。

  在那之前,新野的很多耍猴艺人也知道,没有运输证会经常遭到各地执法部门的查处。遇到这种情况,说点好话,换个地方还可以继续表演,艺人们并未选择到林业局办理野生保护动物运输证。

  这不仅仅是怕麻烦。“要是办运输证,就把猴戏限制死了。”主张保护新野猴戏的退休老干部张成立说。

  张成立以前在新野县林业局工作,明白办运输证对猴戏表演的意义。

  新野猴戏的表演场所并不固定。“哪里人多去哪里,耍猴艺人自己都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张成立说。

  以鲍凤山等四人为例,他们先从南阳到了沈阳,下车后发现,沈阳正在举办一个国际会议。“这种情况下耍猴肯定会有麻烦,我们就去了车站,随机上了一趟到牡丹江的车。”鲍凤山说。

  新野县林业局副局长彭镇锋也知道,猴戏的随机性,导致办运输证难以实现。

  据其介绍,猴戏表演所需的野生保护动物运输证办理程序是:如牡丹江市某单位邀请表演,该单位向黑龙江省林业厅申请,后者向河南省林业厅发函,耍猴艺人再拿该函和资料,到县、市林业部门逐级审核,最终由河南省林业厅审批、发证。“街头卖艺的没有邀请单位,省里没法批。”彭镇锋说,这也是新野猴戏的尴尬。就算这些问题能够解决了,运输证对猴戏也是一种“紧箍咒”。因为运输证对路线的限制比较死,走哪条路都需要备案。

  注定会消失的技艺?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曾拍猴戏十多年。他说,猴戏的艺术性正在慢慢丧失,而且注定会消失。现实的诸多限制,只会让猴戏消失得更快。十多年跟拍下来,马宏杰的感触是,文化跟吃饭有关。猴戏之所以能传承这么多年,是因为原先新野贫穷的农民无以为生,只能靠祖传下来的猴戏讨生活。

  “因为需要这种吃饭的方式,猴戏才会传承下来,可如今,吃饭的手段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为耍猴越来越不好干,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转型,现在新野就出现了很多猕猴养殖场。

  新野县鲍湾村党支部书记鲍子龙就有一个猕猴养殖场,里面有数百只猕猴。这些猴子主要送到景区,或者一些科研单位。“收益还可以。”他说。不过,新野猴戏协会会长张俊然并不希望这些艺人放弃耍猴而去养猴。他寄望于能将新野猴戏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但现实并不乐观。新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高现印就说,因为耍猴艺人都是知识水平不太高的农民,导致猴戏的节目没有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猴戏的发展与传承。

  新野县施庵镇文化站站长彭兴才全程参与了猴戏的申遗工作。据他回忆,猴戏最受欢迎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

  当时,文化娱乐项目很少,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视都很少。所以无论大人小孩儿,见到耍猴艺人都很开心。但随着时代进步,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对猴戏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

  共同的尴尬局面

  其实,与猴戏面对相同尴尬局面的传统技艺并不少。河南省有9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正在被遗忘,比如长垣的皮影戏。如今在长垣,还掌握皮影戏所有技术的,只剩下四五个人,年龄最小的也已经70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能融洽相处的案例,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比如,西班牙的“国粹”斗牛,就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斗牛文化曾深深地植入西班牙民族基因中,但随着动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动物保护人士持续的抗议和宣传,西班牙人也开始对斗牛活动进行反思。

  媒体报道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有70%的西班牙人不是反对斗牛,就是已经对斗牛不感兴趣。早在10年前,西班牙巴塞罗那市议会就通过决议谴责斗牛,并宣布成为第一个反对斗牛的西班牙城市。此外,西班牙还有42个城市宣布反对斗牛。(中新网 newsman)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