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举介绍,小敏父母原是富顺县安溪镇的人,除了小敏的爷爷是退休工人外,一家人都是农民,大概十年前,小敏家和其舅舅家联合在街上建起了砖混结构两楼一底的房屋,为了小敏读书方便,上学时,奶奶陪着小敏住在了街上,但其奶奶是个农妇,不识字,身体也有病,基本上就只能照顾小敏的生活。
搬到镇上来后,小敏的父母就长期在重庆等外地打工,除了春节回来一次,平时最多一年回来一两次,因为老家还有田地,小敏60多岁的爷爷,平日基本上住在老家。
“小敏的爷爷除了做农活外,他就爱喝酒,对小敏的管教也不多。”陈鸿举说,“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她很懂事,也比同龄孩子成熟,经常帮着奶奶干活。”
富楠村村支书赵世文也证实此事,赵世文和小敏的爷爷同辈,他对小敏虽说不甚了解,但评价也不错。“搬到街上后,这几年基本上每到假期什么的,小敏就会和奶奶回家,帮着家里干农活。”
心理咨询师:极度恐惧下的应激反应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宜宾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协会会长熊小冰认为,综合分析13岁留守少女小敏的行为和反应,其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就是正常的应激本能反应。熊小冰称,这是极度恐惧情况下的心理反应,“应激本能反应不论男女,不论年龄长幼,都会存在。很多成年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其实也是这种反应的一种情形。”
同时熊小冰也认为,小敏出现这种应激反应,跟她的家庭教育有极大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小敏没有正常的情绪喧泄渠道,遇事只会自己处理,从而找不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小敏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理方法。“而孩子这种所谓最有利的方法,往往是极端错误的做法。”熊小冰说,小敏没有正常的倾认和表达渠道,和她作为留守儿童有很大关系。
(网络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