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用“大预算”医治“小金库”
分享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审计署上月底联合发文,决定从8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8月11日《京华时报》)

  “小金库”虽然姓“小”,但容量并不小。据业内专家估算,随着财政收入的日益增长,我国每年发生的“小金库”资金总额或在1000亿元以上。而对于“小金库”医治并不是今年首次开展的,据统计,30年间经历13次清理整顿,国务院就“小金库”曾经发出过11次清查文件,各地更是下发过不少相关文件,可是“小金库”,不但没有根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愈演愈烈,犹如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从昔日转移支付、套取专项资金的“小儿科”手法,演变成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的新手法,升级换代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从原先打着出租收入与资产处理的旗号,到“光明正大”地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再到“明目张胆”地利用假发票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几乎将原本暗箱操作的传统模式,带进了明媚的“阳光里”。

  尽管从此次国家出台的公共政策来看,无论从追溯年度上,还是从处罚方式上,比原先清理力度加大了,态度更坚决了,但笔者觉得,仅凭国家一纸红头文件,要想实现预期目的,显然有点困难。

  说到底,“小金库”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这部分钱属于政府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以及公众监督视线之外,这不但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等不良风气,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很明显,倘若由部门或者个人任意支配“小金库”,不出现问题也难。所以,笔者觉得,就目前而言,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财政预算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这就要求,用“大预算”来医治“小金库”,具体点讲,一方面,对预算外的收入进行一次彻底清理;与此同时,新《预算法》里必须写入“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应当全部纳入预算”,从而建立新型的公共财政,确立“大收入、大支出”的财政分配利益格局,让“小金库”顺利搬到“预算内”的“大家庭”,接受人大、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当然,在没有修改《预算法》之前,深化资金管理制度,架构长效治理机制,也值得探讨。譬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事犯罪中。这一提议值得研究。 (吴睿鸫)

( )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