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设施蔬菜总产量42.6万吨,占整个蔬菜产量的28.4%。根据规划,“十二五”内,我市要在万店镇和安居镇建设3万亩核心蔬菜标准园,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0000亩蔬菜基地,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建设规模,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机制,保障未来城区60万以上人口的蔬菜供应。
设施蔬菜鼓起菜农“钱袋子”
安居镇沙湾8组的赵发村是个老菜农,46岁的他不到20岁时就开始种菜,从自产自销赚点零花钱的小菜地到发家致富的日光温棚,他深知种菜的难,也收获了种菜的乐。2002年赵发村腾出家里的一亩田建简易大棚种植蔬菜,“白天种菜,晚上理菜,天不亮就往城里送菜。”赵发村说,那个时候一年四季不停歇地种植时令蔬菜,要么自产自销,要么低价卖给小菜贩子,一年到头起早贪黑才收入3000元钱。
2008年安居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的成立是赵发村种菜生涯的转折点。他把原来的简易大棚改成了日光温棚,又流转了三亩多田新建日光温棚,并第一批加入了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大棚全部种上了市场上畅销的青茄子。“现在我省心了,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销,农资比自己买要省钱,茄子品牌化销售比自己卖要赚钱。”一“省”一“赚”让赵发村尝到了甜头。他算了一笔账,每亩青茄子每年收入3.5万元左右,除去每亩材料成本5000元,4亩地每年收入10多万。
这些年赵发村靠种设施蔬菜养大了两个孩子、建起了三层的大楼房,这个事业他会一直做下去。赵发村所在的合作社里和他一样受益的有346户,分布在安居、均川、唐镇3个乡镇,涉及1050多人,蔬菜面积达2500多亩,还带动辐射了周边三千多农户。
万店镇塔儿湾居委会的冯卫兵不仅靠种菜发家致富,还因“种菜大王”的美称而出了名。冯卫兵是塔儿湾最早的蔬菜种植大户,种了20多年菜,他的规模每年在增加,技术也日渐纯熟,目前他家的近60亩菜地都是简易大棚,请了十几个人帮工,他只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冯卫兵说,日光棚造价太高,一个十来万,个人做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简易棚每亩只需要投入1万元,每年纯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左右,总体收入还是很理想的。
据调查,我市设施蔬菜每亩平均产值1.5万元,纯收入平均1万元/亩,比2010年提高20%以上,设施蔬菜收入是露地蔬菜的5倍至7倍。2013年全市设施蔬菜总产值25.8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70元左右,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
设施蔬菜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同时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脚步。近年来,通过规划引领、财政扶持、培育龙头,我市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随州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企业之一,康华农业公司在建设之初便定位于通过项目形成“康华农业模式”,成为引领工业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样版模式。为配套2000亩的建设规划,目前公司已经配套建设了卷帘厂、保温被厂,今年公司将投资1亿元建设节水设施厂、冷库、物流中心、育种中心,可以服务周边地区和其他企业,同时还将打造百亩高新种植观光棚,发展观光农业。
在随州最大的豌豆产地——塔儿湾,万亩万吨青豌豆加工项目已经开工,项目包括冷库、交易市场、青豌豆深加工项目,不仅延伸了豌豆产业链,也为万店镇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配套保障。在安居镇沙湾村,通过长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的“冷处理”,随州的泡泡青等蔬菜能新鲜的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上。
设施蔬菜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情况发生,缓解应季蔬菜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的“菜贱伤农”的现象,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市蔬菜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也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我市出台《随州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制定了《随州市3万亩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方案》,力争把设施蔬菜产业做成随州现代农业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柱产业。在土地征用、贷款贴息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蔬菜产业,扶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促进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整合农业开发、高产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治理建设资金,扶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5000多万元;“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蔬菜发展工作专项资金200万元,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个人建设蔬菜大棚实行以奖代补。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培育了一大批现代蔬菜生产加工主体。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国家级蔬菜(食用菌)龙头企业一个,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投资规模过5000万元的企业5个,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12个。培育出了22个蔬菜、食用菌品牌,广水余店“三白”蔬菜、“武胜关”蔬菜、太平“吉阳”大蒜和万和“编钟牌”泡泡青菜己获绿色食品认证。9个乡镇获“湖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己达18.5万亩。(随州日报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