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一株株姹紫嫣红的鲜花竞相绽放,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4月10日,笔者走进何店镇谌家岭村三组花都生态农业基地,看到透明的大棚透出花的鲜艳,红的像火,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粉的像霞,艳丽如斯,令人陶醉。
“这是玫瑰,那是剑兰,还有百合、非洲菊、栀子花……”来自辽宁省凌源市的技术员朱满龙带领我们穿行在大棚之间,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浇水、采摘鲜花。
说起非洲菊,有着17年种植技术经验的朱满龙说得头头是道:“非洲菊四季常绿,花期不断,花形优美,花色艳丽,品种多样。随州的土壤过于板结,地下水位浅,气温忽高忽低,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我想了不少办法。”去年,基地负责人魏义琴通过朋友介绍,高薪聘请他到基地做指导。
魏义琴1996年起在随州城区开始经营鲜花生意,每年要从昆明、上海、北京等地调运大量的鲜花,每每遇到节假日或旅游旺季,一株10元的鲜花,空运到随州后,价格翻了几番,豆腐盘成了肉价钱,消费者望而却步。
“鲜花从外地调运成本高,不新鲜,不易保存,为什么我就不能种植花卉呢,这样自产自销,不仅省去东奔西走采购定货的辛苦,最主要的是价格利润也都能掌握在自己手里。”2012年,魏义琴萌生了种植花卉的念头。
2013年春天,她与合伙人卢仁军投资700多万元,在谌家岭村流转土地100亩,建起36个温室大棚,经过一年的摸索,如今,鲜花供不应求,武汉、十堰、孝感、南阳、荆门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一株百合22元,一个大棚可以长出1万多株,一季下来,一个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8万元,如果种一季小麦的话,纯收入只有700多元。”卢仁军算了一笔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正在给鲜花浇水的当地三组村民鲍申旺接过话茬:“他们租了我的5亩地,以前,每年种一季水稻,种一季小麦,一年忙到头,风调雨顺年份,能挣到2000多元,现在,每亩地一年租金有1000元,像我60多岁的人,到外面去打工没有人要,在基地里来浇水,每个月有2000多元,一年能挣3万多元,在这里越干越有劲。”
说话间,满满一车非洲菊在工人的精心呵护下整装待发。“我们不仅要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还要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让鲜花香飘万里。”卢仁军说,他们又流转土地100亩,再建30个大棚,走鲜花种植、观赏、采摘、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之路。 (运来 彭海静)
(网络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