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再清明 惹深思
分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描写中华民族家祭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已由上古社会延续至今。

  春和景明,草木萌青。祭祖扫墓,缅怀故人,好事一桩。

  但近年来,一些人的祭扫流于形式,野蛮行事,大变其味:

  有的不再是象征性地烧烧香烛纸钱,寄托哀思,默许心愿,而是土豪般地搬来纸别墅、纸大奔、美女人妖一大群,烧的火光冲天、乌烟瘴气;有的不再是燃放小鞭,追思亲情,驱驱灾邪,而是阔绰地燃放几大箱烟花礼炮,声响动地;有的不再是就地简易小酌,放足郊游,欣赏美景,而是大肆铺陈,花天酒地,走后留下杯碟勺筷一地的狼藉……凡此种种,让清明变得不再清明。

  在此,不由联想起一则小故事。一个白字先生赶在清明节前给亡父立碑,清明大早携家小赶去祭扫,在不远处发现一个人样的影子在墓碑前凿着什么。他立即上前问道:干什么?谁知那影子一声冷笑:儿子,你怎么把老爸我的名字给写错了?!一行人闻声顿时晕倒。

  故事启发我们衍生推理——

  “清明时节雨纷纷,先人见此欲断魂”,亡灵在此复活必定诘问后生:

  你们这样制造震天动地的噪音,不是行孝而是骚扰,列祖列宗怎能九泉安眠?

  你们这样乱扔白色垃圾,千年不能降解,亡父我怎么会有一个好的安居环境?

  你们这样肆意燃烧,天干风燥,岂不会烧了周围的山林、毁了家园,成了不肖子孙?

  面对这假设的一幕幕情景,稍有良知的后人,一定会脸红耳热,幡然反省:如此野蛮祭祀,假如先人有灵,我们岂不将以不肖子孙的名誉面对?如此野蛮祭祀,假如先人有灵,岂不会为我们偏离文明祭祀的初衷而寝食难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资源极度短缺的我国,每年仅清明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品高达十余万吨,“白色消费”近200万元。浪费数目之大,付出代价之高,举世无双,触目惊心。

  有鉴于此,我们能不能改一改每年祭祀的坏习俗,“家祭不再扰乃翁”,取而代之以低碳、文明、环保的健康祭祀方式?少烧纸、多鲜花,少燃鞭、多植树……真正形成“哀思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的绿色祭祖踏青。

(随州日报 newsman)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