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10日电 (王笈 达利敏)以“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为主题的2016“全球水岸对话”10日在上海西岸举行。全球水岸领袖齐聚此间,展开与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纽约滨水区、波士顿港区等国际对标城市的港湾对话,共同探索如何成功打造未来全球水岸。
每一座全球城市都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河流,如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迪逊河,伦敦有泰晤士河。上海也有着一条母亲河——黄浦江,是上海历史沉淀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徐汇滨江取自黄浦江中间一段,岸线长度达11.4公里,曾经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如今正逐步转型为公共空间最大化的生态景观轴——上海西岸。
在上海市徐汇区区长、徐汇滨江管委会主任方世忠看来,上海西岸的转型理念不是“开发”,而是“开放”,意在打造一个能够让公众享受、参与、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到2017年,整个上海西岸将会完成8.4公里的林荫道,这中间将有5座景观桥梁,将有80公顷公共开放空间,有10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还有2.5万平方米的相关配套建筑。我们分级设置了防汛墙,建设绿色的防汛堤坝,没有围墙,保持了开放和通透。”
“我们还非常注重包容式的有机更新,对工业遗存进行了分类保留,融入公共空间景观当中,而不是把过去的工业文明从这个地图上‘抹掉’。我们把过去2.5公里的铁轨改造成了谷地花溪,把过去4万平方米的码头改造成了亲水平台,把过去滨江最重要的海事塔改造成了一个文化地标,使‘铁锈地带’成为了上海一个更具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方世忠说。
与会外籍专家在分享自己城市的水岸发展经验时,也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未来全球水岸对历史的“包容”和公共空间的“开放”。
“伦敦的泰晤士河两岸的滨江开发是比较高效的,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我们的历史,这些历史性大楼、历史性建筑一定要保护好,因为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城市的性格。还有就是公共空间,一定要建立好让市民能够亲近滨江的步行道、慢行道,尽量最大化地使用滨江景观。”伦敦协会主席、伦敦规划资深顾问与评论家彼得·默里说。
除此之外,水岸发展还有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特殊性。纽约规划局资深城市设计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撒迪·帕沃在会上提出,气候变化对滨水区域的影响也应纳入水岸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像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在未来都有海平线不断上升的压力。纽约就有这样的情况,未来有可能城市在海平线以下,考虑到气候变化,要在这个方面更多地保护城市。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考虑部署更多的临时性住房。这些项目,我们的城市设计师都非常关心,因为有切实、实际的意义,希望在未来的开发当中有更高密度的综合功能使用。”
2016“全球水岸对话”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上海西岸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