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中央推“价补分离”让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

陈锡文认为,前些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实际上不仅仅是玉米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水平,而且还包含着政府对生产玉米的农民的补贴,所以价格就显得比市场高得多。现在的情况下,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要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针对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28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正在研究怎么让价格的形成回归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民的利益,政府也必须合理的保障,让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具体的办法,有关部门正在按照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认真地进行研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从2008年开始启动至今,最初价格为0.75元/斤,随后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提价,2014年维持2013年价格不变,处于临储价格最高位1.12元/斤,至此累计提价49.3%。2015年,玉米临储政策进行调整,虽然仍然执行该政策,但是临储价已经下调至1元/斤,即便如此也比启动政策之初提价33.3%。

陈锡文表示,这一政策保障农民的收入,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

政策传导到市场则表现为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产量迅速攀升,于2012年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连续12年的粮食增产,玉米增量贡献最大。

但是反过来,又出现了新问题,因为连续多年的提价,玉米价格高于了国际市场。2012年底开始,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大幅度下跌,一个上涨、一个下跌,就出现了中国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因此就引起了国外玉米以及可以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粮食品种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局面。

陈锡文表示,中国国内玉米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断增长,从价格上讲,中国自己生产的玉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所以不得不都进了仓库,现在玉米的库存可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解决呢?中央一号文件给出方向,即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陈锡文认为,前些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实际上不仅仅是玉米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水平,而且还包含着政府对生产玉米的农民的补贴,所以价格就显得比市场高得多。现在的情况下,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要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陈锡文解释,采取这种办法,农民会根据市场供求来决定他种多少、按什么价格卖,按照基本的规律进行测算。如果国内的玉米价格完全按照供求由市场决定,它将理性地回归到和国际市场价格相近的水平。如果中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回到和国际市场相近的水平,大规模进口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弱,就会为中国国产玉米提供市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规模进口减少之后,不仅现在生产的玉米找到了市场销路,库存的玉米也会逐步消化掉。

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