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 双拥新曲
——随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随州网见习记者 黄刚桥 通讯员 王旭东
炎帝故里扬名华夏大地,百万军民携手楚北崛起。
近年来,一顶又一顶桂冠加冕随州:中国专汽之都、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高新区……随州200多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朝着打造“圣地车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奋进的同时,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新篇章:随州市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市”,广水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
构建军民融合新格局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这是随州市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长期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双拥工作提高到巩固国防、维护稳定、促进军地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都建立了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军地联席会、过军事日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上下贯通、到底到边的组织服务网络。”市民政局局长康仲舫说。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近年来,随州利用“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军工产业,尤其是齐星集团,把最优秀的人才、最尖端的设备、最优势的资源用在军工科研上,集中人财物全力攻关,成功研发出与我军现代化装备相配套的产品,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七个装备方队中均有齐星集团生产的军用驾驶室,俄罗斯“2015国际军事比赛”中也出现了齐星集团专用车的身影。
为全力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我市出台了服务驻随部队营房建设、交通运输、医疗保障等规定。近年来,全市为部队划拨、置换土地近千亩满足部队建设用地需求,支持军分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军人和军队职工经济适用房纳入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围绕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后勤保障、训练演习等主要“民参军”领域,重点策划了广水八里岔军民两用机场、江南专汽年产1万辆消防车、中航奥龙年产100台机场应急专用车、金龙集团年产1万米军用野外训练及抢险救灾篷布等一批重大军民整合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
深化拥军优属新举措
踏上随州这片热土,记者听到许多发生在身边的“双拥”故事。2012年,民政部门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革命烈士黄春庭 (1904-1942)遗孤黄延安年老体弱多病、住房破旧不堪等情况。市双拥办多方筹措资金5万多元,帮助黄延安新建了房屋,购置了家具、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有效改善了烈士子女的生活质量。2013年,为支持军分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武警反恐装备列装等,仅市本级就累计投入6100余万元。
市卫计委也有相应的办法和举措。2015年,市卫计委制定了《优抚对象医疗办法》,出台了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子女就医“六优先、三免除、两减收”政策,以实际行动关爱驻随官兵,使一大批官兵及其家属受益。
提起党和政府的关爱,家住曾都区北郊花溪小区的伤残军人齐家安激动地对记者说,党和政府不仅在生活上对我们伤残军人给予特殊的关爱,还经常给我们检查身体,送医送药!
选好入伍的,服务好在伍的,安置好退伍的,这是随州市拥军优属的真实写照。为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今年9月,家住随县洪山镇老街的刘军从湖北大学毕业,通过参军体检和政审,终于圆了军营梦。
今年35岁的李亮明是随州市曾都区的一名退役老兵,在外做餐饮生意多年,当听说我市退伍兵回乡创业有优惠政策后,他毅然选择回乡发展。“在外漂泊多年,虽然能挣到一点钱,但始终没有归属感,现在回到家乡开餐饮店,一举多得,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李亮明说。
据悉,近四年我市共安置100余名退役士兵到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安置城镇退役士兵1400余人,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2000余万元。
奏响拥政爱民新乐章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据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2012年,随州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旱情就是命令,驻随部队与群众并肩作战,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为驻地群众开挖堰塘52口,打井138眼,清理沟渠64.7公里,提供抗旱设备97台(套),送水2000余吨,最终打赢了抗旱保丰收的保卫战。
据了解,近四年来,驻随部队先后参与抗洪抢险、抗旱救灾200余次,先后出动官兵2万余人次,抢救各类物资100余吨,清理修复道路20余处。在扶贫参建及“三万”活动中,驻随部队帮扶1000多名群众脱贫致富,整修水渠60余公里,植树造林300余亩,捐献衣被2000多件,参加义诊3000余人次,帮助近500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