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生于“市场”未来也在市场

我国现代民航业,正是生于市场,她的未来,也同样在市场。

民航,是一个稍稍有些特殊的行业。毕竟,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不可能像我们买辆汽车上路那么简单,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而且涉及国家利益,因此,民航有一道天然的门槛,必要的审批与监管是必须的。但是,这并非拒绝改革的借口,相反,当我们追溯中国民航的历史会发现,改革、市场化才是使我国的民用航空业真正壮大的关键要素。

可以说,我国现代民航业,正是生于市场,她的未来,也同样在市场。

第一阶段: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1980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民航一定要企业化”,就此拉开了我国民航行政管理体制以“军转民和企业化”为核心的第一轮改革序幕。同年,民用航空正式脱离军队建制,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实行企业化管理。

据记载,1980年我国民航一共仅有140架运输飞机,载客超过100人的中型大型飞机仅有17架。改革迅速为民航业注入了活力,1986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较1980年分别增长了2.61倍、1.9倍和1.52倍。

第二阶段:政企分开更清晰

民航转向企业,但管理仍未彻底分开,1987年,民航业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迅速拉开了以“政企分开”、“机场与航空公司分设”为主题的第二轮改革,分别组建成立六个地区管理局、六家骨干航空公司、六大机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等大型航空企业随后成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也按专业化分工要求进行改革,组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航空器材总公司等。

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的建立,使我国民航市场活力迅速增强,从1988年至2002年,我国航空运输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年均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家的鼓励下,一批与几大航机制完全不同的地方航空公司开始陆续成立,厦门航空、上海航空、海南航空、云南航空等隶属于地方的航空公司,犹如放入池塘中的鲶鱼,迅速带动了整个市场迅猛发展。

第三阶段:减少内耗再度重组

随着一大批地方航空的加入,我国民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耗激增,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部分航空公司在争夺市场中亏损严重,我国民航管理运行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显现。2002年,我国民航业第三轮改革以“政资分开”、“机场属地化”为核心拉开帷幕。民航总局不再代理各大集团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政企彻底分开。

为避免过度竞争,民航总局将航空公司进一步整合重组,组建六大集团公司,全新的国航、东航、南航、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等正式成立,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2005年,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全球民航运输大国的地位就此确立。

与此同时,在国家鼓励多种资本加入民航事业的背景下,奥凯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一大批民营航空开始筹建,并以各具特色的方式加入市场,成为我国民航业一股全新的生力军。

第四阶段:更多资源逐步放开

2015年12月,民航局宣布在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实施航班时刻资源市场配置改革,此试点一提出立即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宣告了新一轮民航业市场化改革的开启。

原先垄断性的资源逐步放开,这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民航业改革的主旋律。2016年,除了航班时刻资源市场配置改革外,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也将在2016年继续推进,航空公司进一步自主掌握国内航线客运票价制定的范围,将成为2016年民航业改革的另一个亮点。

此外,国产大飞机、北斗系统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技成果,将成为影响我国民航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内容,中国民航业的基础建设、基础科研都将在2016年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2015年,我国民航的国际客运量和新开国际航线条数增速均在30%以上,创历史新高,民航“走出去”的步伐,将继续加快。2016年预计我国民航会在现有的663条国际航线基础上再增加200多条,“十三五”期间国际航线数量更将成倍增加。

热词搜索: 也在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