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广场活动
百姓舞台百姓乐,文化广场文化扬。刚刚过去的2015年,随州市以农村文化广场为代表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推进,在市级财政补助资金500万元的基础上,全市建成了50个标准化农村文化广场。如今,我市大部分乡镇文化有了阵地,群众有了舞台,一个个乡村歌声和欢笑声更多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文化小广场 普惠大民生
寒风刺骨的冬日,当记者走进曾都区东城办事处蒋家岗社区文化广场上,顿时被“更愉快、更充实、更健康、更幸福”这几个金色的大字温暖了全身。这个刚建成的群众文化广场,总投资近100万元,占地7000余平方米,百姓舞台、运动器材、农家书屋、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等一应俱全。
“过去想跳个舞,总是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场地,在别人家门前,还容易闹矛盾。现在好了,我们跳舞有了地方,水泥地,面积大,还空旷,这个广场建得好!”社区广场舞队员胡成菊说。
“过去社区居民一闲下来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如今,在这里跳舞、打球、下棋、看书,村民的文化需求,文化广场都能满足。”蒋家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国新说。
市文体局干部吴仕柱介绍,2015年,我市在全市实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把50个农村文化广场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由市财政拿出500万元给予每个示范村10万元的资金补贴。除此之外,市文体局还为每个文化广场配备了文体器材和音响设备等。
文化的磁场 精神的家园
体育每月有比赛,象棋每周有对决,重大节日期间有演出……在蒋家岗社区,记者看到,广场文化活动有了细致的安排。这里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乐享精神大餐。
李国新说,建起了文化广场,并不是做样子,而是要用起来,让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文化活动阵地。
曾都区文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社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我市要求每个文化小广场要达到“七有”标准:即拥有不低于500平米的文化广场、不少于5平米的文化宣传栏、有固定的夜间照明器材、有公共卫生间、有体育健身器材、有“村村响”音响设备、有一套管理机制。
广场建起来了,举办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才是落脚点。蒋家岗社区60岁的李颖是社区留守老人,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广场报到。“每天都盼着这段时间的到来,和我一起跳舞的有三四十个人,以前在路边跳,现在有了场所,跳起舞来更带劲了!”
采访中,广水市应山办事处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元告诉记者,自村里文化广场建成后,每天有上百人过来娱乐,近2000平米的文化广场顿时变成歌舞的海洋。村民们都说,以前在房前屋后跳舞,场地太小,过来跳舞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村民们把健身、跳舞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只是我市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工程。一年来,经过县 (市、区)、乡村各级相关部门的积极推进和不懈努力,2015年,我市已建设完成农村社区文化广场50个,完成率达到100%,未来几年,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将逐步实现全覆盖,让文化广场生活成为新常态。
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乐民
建设一个标准的文化广场,投资超过10万元,这对于并不富裕的村集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政府补贴也有限。做好这件民生实事,钱从哪里来?吴仕柱介绍,我市采取 “政府主导、部门帮扶、村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现已基本形成了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不能让我们的老百姓‘富了口袋、空了脑袋’,农民有了文化娱乐场所,文化生活丰富了,这样也有利于良好家风村风的形成,同时让更多故乡的游子记住美丽的乡愁。”市文体局副局长张立敏说。
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这是建设文化广场的初衷。为确保文化广场真正发挥作用,随县尚市镇南岗村结合大部分村民白天务农、务工,夜晚才有时间进行活动的特点,为文化广场配备了灯光照明设备,确保村民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还在广场配备了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和适合青年人的篮球架。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广场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完善配套功能,在全市组织实施开展“培养一名文化带头人、培养一支文化活动队伍、配备一套文化娱乐设备、建立一套文化运行机制”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加活动。“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变化,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身心健康,现在许多村民在闲暇时都喜欢到文化广场来娱乐,或跳舞、打球、下棋……”南岗村村支书梁峰说起文化广场的事来尤为感慨。
一个个文化广场在炎帝故里诞生,必将点亮美丽乡村,为随州增光添色!
记者 常跃耀 见习记者 黄刚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