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枢纽展风采——随州“十二五”交通事业发展纪实

随州,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具有接南通北的优势。

交通对于随州,至关重要。2012年,省委、省政府将随州“圣地车都”战略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中,带来难得机遇。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交通发展作为“圣地车都”建设的“先手”之棋,打造鄂北交通枢纽,带动随州也辐射周边。

“十二五”期间,随州筑牢发展的大底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展现出鄂北枢纽的卓越风采。五年间,全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等级路、村村通水泥路、物流站场全覆盖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的目标。

A 高速公路密度全省第二

2015年2月10日,随着麻竹高速大洪山西收费站运行,麻竹高速随州西段正式通车,标志着麻竹高速随州境内全线通车。

麻竹高速随州西段主线全长55.28公里,连接线21公里,总投资39.1亿元,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经曾都区何店、南郊、随县洪山及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等镇(办)。2011年6月28日,麻竹高速大随段全线通车,结束广水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麻竹高速随州西段通车,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据了解,麻竹高速大随段是我省第一条以市州政府为主招商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两年建成一条高速公路,创造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新的纪录。而随州西段44天完成征地拆迁,创造了高速公路拆迁的“随州速度”。

目前,我市拥有汉十、随岳、麻竹三条高速,全里程达到32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每万人拥有1.24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3公里,跃居全省第二。

高速公路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县县通高速后,从随州城区到各个口子镇都在1个小时之内,也构筑了随州与武汉、襄阳、信阳、荆门等地2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提升了随州交通枢纽的地位。

B 等级公路全市乡镇覆盖

近日,随州东外环(新316国道)随县厉山铁路桥涵加紧施工,争取年内全线通车。

东外环全长43.789公里,起于淅河十岗,止于随县尚市净明,总投资8.72亿元,是316国道随州城区段的外迁线,也是随州历史上首个采用BT+EPC模式建设、单个项目投资额最大的普通公路项目。它的建成,将 “一线穿三珠”,串联随州高新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进一步优化我市公路路网结构,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拉大城市框架,助推随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作为湖北最年轻的县——随县,也加快交通事业发展。2012年,随县投资最大、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公路建设项目——厉均公路启动建设。经过两年建设,全长28.8公里,总投资1.99亿元的厉均公路连通了随南8个乡镇,串通了G316、G346、G240等多条主干道,方便了沿线50万群众直达县城。

“十二五”期间,随州改建升级了合厉公路、新唐公路,极大了改善了万和、尚市、唐镇、吴山等乡镇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十马公路由四级公路改建升级为二级公路,打通了马坪、余店、关庙、十里等镇办近40万群众出行的快速通道。

据统计,五年间,随州全市建成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308公里、县乡等级公路370公里,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办)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870.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52.3公里,二级公路886.9公里,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96%,公路密度达到88.9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了22.5,增幅达到33.8%。

C 村村通缩短城乡时空

今年初,随州演绎了一场农村道路建设、客运部署的大戏。到5月底,全市836个行政村全部通达客运班车。

根据“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全市需增补路肩和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3850.99公里,建设错车平台6874个、危桥改造5836米,新建招呼站、候车亭1939个。“十二五”期间,随州建成通村公路1985公里,累计达到6789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水泥路全覆盖。

村村通客车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正成为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的新契机,村村通客车,通的是美丽路、产业路和致富路。

要脱贫致富,先架桥修路。市交通局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抓手,在计划上予以倾斜,并优先安排实施。“十二五”以来,全市20个省重点扶持插花贫困乡镇和老区乡镇已完成县乡道改造108.4公里,建成通村公路503.5公里,完成渡改桥9座760延米。同时,重点贫困地区新增农村客运线路56条,新增农村客运车辆67台,提前两年实现通班车率100%。

五年来,市交通局系统发展通村、通组道路建设200多公里,驻村帮扶5个重点贫困村开展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先后投入2400多万元,帮助贫困村、特色产业村修建公路,将农民致富产业走出家门,走向全国。

D 物流站场提升物流水平

随州是农业大市,众多的粮棉油蔬菜等需走向全国。

“十二五”期间,随州高度重视物流产业发展,市主要领导多次调研、过问,将随州物流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2013年6月18日,随州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

五年间,全市物流场站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其中,长佳冷链物流园完成投资8370万元,该园区是随州首家冷链物流企业,集农产品种植、加工、冷藏、运输及配送为一体,填补了随州农产品大型冷藏、运输及配送的空白。此外,随州综合物流园、骏捷物流中心、文烽物流园、允升物流园、广茂物流园等项目正在扎实有序的推进。同时,农村物流发展取得突破,依托正天物流产业园在城区建设配送中心、乡镇布置集散站、村庄建立集散点,打造了一个集散、循环、点对点配送的农村物流经营模式。

在道路运输上,新建二级汽车客运站2个,建成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8个、农村普通客运候车亭78个、港湾式候车亭37个、招呼站165个,维修普通客运候车亭125个。“十二五”期间,随州完成客运量20428万人、客运周转量1052062万人公里、货运量21560万吨、货运周转量4413335万吨公里,与“十一五”同期相比年均增幅均在10%以上。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得到提升。随州陆续新增公交线路8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条,更新升级公交车384台、出租车474辆,全市公交车发展至452台,其中天然气空调公交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达到180台,公交线路发展至27条,运营线路总长达到653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85.7%,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30.12%左右。日前,我市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公交示范创建(一类)城市。

E “零事故”完美收官

“十二五”期间,随州交通事业发展实现了“零事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随州坚持把制度挺在前面,在全省率先出台并严格执行了《随州市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实施细则》,《随州市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实施细则》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零容忍”。

同时,随州在全省率先把“五主二辅”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引入到日常监督工作之中,率先建立了交通质监从业队伍“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率先实施了“差别化”监督、“适度超前”监督、“时间差”监督、“飞行检查”监督和“群众路线”监督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100%、质量鉴定合格率100%,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保持“零事故”。随州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也连续九年获得省交通运输厅及质监局表彰,打造了交通工程质监的“随州品牌”。

随州虽无大江大河,但拥有众多的水库。为此,随州坚持责任网格化,将全市范围内每处渡口、每艘渡船的安全监管责任,按照网格划分,分解落实到个人,推行“痕迹化”管理,全面落实监管规范化,责任网格化;坚持管理制度化,进一步规范流程、严格标准、细化目标、量化考核;坚持监管智能化,建立市级应急系统监控平台,对船舶实行GPS定位管理、视频监控,确保航行安全。

目前,随州在册船员发展至368人,其中外籍人员165人;在册船舶发展至157艘,其中库区客运船舶108艘,在外运营的长水货运船舶49艘,外籍人员在随注册的船舶35艘,实现了连续19年无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F “十三五”打造快速交通圈

收官“十二五”,放眼“十三五”,随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计将达到176亿元。

依托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国省干线,着力构建“三纵三横”的区域大通道(纵一:信阳—广水—孝感通道;纵二:南阳—随州—潜江通道;纵三:唐河—随县—荆门通道;横一:广水—随县—唐河通道;横二:武汉—随州—襄阳通道;横三:麻城—随州—宜城通道),加强随州与周边经济发展区域的交通联系,实现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经济发展区域高速铁路2小时到达,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高速铁路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2小时高速直达。

依托国省干线和县乡道等级公路的升级改造,打造“五纵三横一环”干线公路网和2小时市域交通圈(纵:G107、平洑线、G240、万和至均川、新城至洪山;横:G316、G346、S328;环:东外环—南外环—北外环)。依托湖北省第二批公交示范创建城市,打造随县—曾都—高新区、随州新火车站—随州高铁站两条绿色生态快速公交线。

展望未来,鄂北枢纽将日益丰满,随州交通必将带领经济社会发展再一次腾飞。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罗建华

热词搜索: 随州 鄂北 枢纽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