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到今天的“互补”,能否在中国进入“新常态”和非洲步入转型期的关口,顺利“升级”到全新模式,格外引人关注。
支持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到今天的“互补”,能否在中国进入“新常态”和非洲步入转型期的关口,顺利“升级”到全新模式,格外引人关注。
12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南非召开。
中非合作论坛建立15年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4年更高达2218.8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是2000年的20倍。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总额逾300亿美元,是2000年的64倍。
许多非洲问题专家均指出,中非经贸关系之所以在新世纪短短15年间发展得如此迅猛,和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息息相关:非洲盛产资源,需要通过资源出口换取宝贵资金,同时又缺乏各类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乃至进口能力;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大国和“世界工厂”,一方面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另一方面又需要稳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中国门类齐全、性价比合理的工业制成品是非洲所需要的,中国对非洲资源的购买,又让非洲具备了大量购买“中国制造”的能力。近年来非洲资源大国经济增速远高于非资源国家,并非偶然。
但毋庸赘言的是,这种互补关系在新时期正受到日益严峻的考验: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今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投资减少了逾40%。非盟未来发展的核心纲领,是《2063议程》,其核心部分是实现非洲的城市化、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培养非洲自身造血功能,为此他们希望中国能加大对非投资、尤其基础设施投资,并大力向非洲转移产能,创造就业机会。鉴于非洲大多数国家对资源输出的严重经济依赖,他们也对中国大幅减少资源需求和进口的可能前景忧心忡忡。
非洲各国近年来普遍认为“21世纪是非洲的世纪”,支持这一论调的两大支柱,则是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人才潜力。据非盟的数据,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0%,2040年非洲劳动力总数将达到11亿人,2050年非洲将有20亿消费者,从而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中国顺风车”的期望值自然更加水涨船高。
过去一年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佳,中国出口增速的停滞影响了自身经济景气,但中国对非出口却一枝独秀,较去年同期全球平均6.1%的增速高出一倍有余。同样,尽管遭遇“埃博拉”肆虐、恐怖极端势力猖獗、政局动荡和资源国际市场不景气的冲击,2014年非洲平均GDP增速仍达到3.5%,高居世界第二,中非间的经贸合作功不可没。
但如前所述,中国从非洲资源进口的减少,和对非直接投资的大幅收缩,不免引起非洲朝野的忧虑,而支持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到今天的“互补”,能否在中国进入“新常态”和非洲步入转型期的关口,顺利“升级”到全新模式,则格外引人关注。
此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承诺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融资支持,其中包括50亿美元无息贷款和350亿美元优惠融资、出口信贷额度及优惠贷款。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密集会晤了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讨论了包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从非洲进口、支持农业产业化、帮助更多当地人就业等问题。
事实表明,中非双方均对合作前景抱持很大期待。
非洲是中国经济升级换代所不可或缺的目标市场、资源来源地和过剩产能转移目的地,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非洲这个重要伙伴,近几年中国经济形势受欧美“大气候”影响势必会更严重,今后为谋求更平衡、更安全的经济布局,非洲的重要性注定会有增无减。
非洲同样如此。正如许多非洲政要所指出的,“任何非洲国家都无法忽视与中国合作的好处”,如今中国是能与非洲实现“供需自循环对接”的唯一经济体,非洲要获得经济发展后劲,需要基础设施的大兴土木,需要持续稳定的资源输出以换取所需的发展资金,需要价廉物美、门类齐全的工业产品,需要适合现阶段和下阶段自身条件、能力的产能、技术以“变现”丰富的劳动力潜能,需要对口的培训机制和投入以提升本地劳动力能力和价值……能同时满足如此庞大且复杂胃口的经济体,目前看来也只有中国一家。
此次峰会期间双方已认识到在转型时代让中非“互补”升级换代的必要性,与峰会同时举办的中非企业家大会和中国装备制造业展,就体现了双方的这种前瞻性。
但从总体上看,非洲各国对“大手笔”、“大投入”、“大单”的胃口依然过大,对自身优势的评估(如劳动力资源的价值、投资环境、行政效率等)也仍然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一味“贪大求洋”在中非合作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不少教训,如何能既满足发展、合作需要,又避免冒进和浪费,是对双方的严峻考验。
中非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不断演进,作为产能过剩国家,中国需要将过剩产能安全地向外转移,而作为人口增速最快的大陆,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年轻的人口结构,25岁以下人口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总人口比例50%,每年新增劳动力1100万,这一方面对中国转移产能是极大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对非投资必须满足东道主对新增就业机会的迫切需要和愿望。而目前非洲劳动力素质、观念和管理水平都不足以满足双方的需要和愿望,这就对彼此间在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出新挑战。
就在峰会举办前夕,马里刚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11·20”恐怖袭击事件,3名前来洽谈合作项目的中国中铁建高管不幸殉职。这一事件再度表明,中非合作项目和在非经营中国企业、个人的安全,极可能成为恐怖势力、当地犯罪团伙攻击的目标。如何在安全问题上解决双方投资和项目合作上的后顾之忧,是在转型时代的中非合作进程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的“大题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