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流量费”表面上看流量计费的问题,归根到底则是提速降费、流量经营的问题,这也是全球运营商的共同挑战。而促进创新与遵守规则之间,需要依靠市场竞争与监管两只手的有效协调。
随着大流量时代的到来,不期而至的高额账单仿佛也变得不再稀奇。今年6月,英国媒体报道,Laura Harris女士发现数周内使用了33G流量,运营商沃达丰对其账单收费高达2000英镑(约合19344元人民币)。另有调查显示,六分之一的美国人口(约3000万)都收到过“天价账单”。而在我国,用户3小时用掉23GB流量、1天跑1GB流量等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
不过,面对同样的“天价账单”,国内外运营商却遭遇不同的结局:中国的运营商成为众矢之的,而国外运营商往往能将危机演变为一次常识普及和树立品牌形象的契机。在通信业专家看来,国内外运营商不同的遭遇背后,是电信业不同的运作体系造成的必然结果。推动提速降费成效,国内运营商和监管机构都任重道远。
一样的天价账单,不一样的服务体系
近日,运营商刚从“流量不清零”的舆论漩涡中出来,又陷入“偷流量”的指控中,接连为手机安全软件、吸费软件、和用户的使用不当等背黑锅:网友“我是马甲马老师”未装国内SIM卡消耗1G流量,事后证实是360手机卫士无法区分国内国外运营商,将全部流量都记录下来;武汉的陈女士手机流量一夜疯跑50GB,经调查发现是其未关“个人热点”;广东顺德的用户手机充电3小时用了23GB流量,是手机内安装的一款高清儿童视听APP所致。尽管事后被证明是乌龙一场,但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已形成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业界人士认为,运营商“口碑”不佳,与在一系列舆论危机中的模糊应对不无关系。对于因用户疏忽产生的天价账单,国内运营商往往是赔钱了事,息事宁人。在此前发生的“塞班岛天价流量”中,尽管运营商已尽到短信提醒义务,但最终仍为用户的使用不当买单,免去了1.6万元费用。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消费者的种种质疑未能及时作出表态,最终让运营商有苦难言,广大消费者对资费继续云里雾里,对于行业而言则是对社会契约的一次践踏。
而国外的运营商则不然,往往会有短信警示-限速-流量/价格封顶等一系列举措防范天价资费,在事后也会厘清责任。在上文的Harris产生巨额流量后,她请了第三方公司进行分析,在与运营商产生分歧时,向独立仲裁机构Ombudsman投诉并请求介入。最终Ombudsman认定无证据表明运营商计费有误,对运营商无行动建议。在整个过程中,消费者求得一个明白,沃达丰厘清了责任划分。最后,出于“善意”,沃达丰免除Harris存疑的1057英镑费用,但她仍需缴纳并无异议的费用。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不信任,一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运营商自身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细节服务和宣传不到位,计费体系复杂等往往会造成误解。二是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例如,对社会契约的破坏,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计费、仲裁机构等。
国外计费趋向于“流量为王”
综观全球市场,在通信消费内容巨变的今天,天价资费的产生往往与流量和漫游有关。国外运营商纷纷加大对流量异常情况的监察力度,做好及时提醒、控制网速、超限断网等事前防范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运营商的套餐结构和计费模式也在变化,从话音为主向流量为主过渡已成大势所趋。加快计费模式调整,简化计费是避免产生流量纠纷的根本。
一是纯流量套餐。法国的第四大移动运营商Free Mobile在2012年便推出无合约的2欧元和19.99欧元套餐,其中19.99欧元套餐中包含了不限量语音和短信服务。2014年,美国运营商AT&T推出数据流量套餐Mobile Share Plans,该套餐对语音和短信免费,且不限量使用。
二是简化套餐。今年11中旬,美国第一大运营商Verizon发布了一款名为“旅游通信证”的产品,用户在海外发短信、打电话、使用流量都算在本身的套餐之内。10月27日,欧洲议会更是投票通过新法规,到2017年将取消手机漫游费。
三是满足细分用户的资费创新不断。例如,流量不清零政策、流量共享等。
市场竞争与监管的平衡术
“天价流量费”表面上看流量计费的问题,归根到底则是提速降费、流量经营的问题,这也是全球运营商的共同挑战。而促进创新与遵守规则之间,需要依靠市场竞争与监管两只手的有效协调。
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市场供给是推动提速降费的根本。在美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作为搅局者的T-mobile公司持续推出激进的市场行为,例如Un-carrier套餐、流量不清零等创新,吸引其他运营商用户,从而激发了整个市场的竞争活力。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需要规则引导,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在成熟的电信市场,依据电信法和融合监管体系,监管部门能够鼓励建立法制社会的契约精神,也能够抑制运营商肆无忌惮攫取垄断利润的行为,并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实际利益。此外,大量存在的第三方机构构成了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