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社会对伊朗解禁的脚步越来越近,一直和伊朗愉快合作的中企也会感受到压力。
随着国际社会对伊朗解禁的脚步越来越近,一直和伊朗愉快合作的中企也会感受到压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廖百智认为,此前受国际制裁的限制,欧美的石油企业只能撤出伊朗,这为中国的企业增添了优势,即竞争压力小。但同时,受制于国际制裁,我国在伊朗的石油投资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一些大项目被迫停工,让伊朗政府很不满。
现在,跨国公司重回伊朗。廖百智指出,在11月28日召开德黑兰国际能源会议上,就有135家国际能源公司与会。
在这次会议上,伊方还提供了大约50个将由外国投资者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油气项目,预计这些项目最初将产生25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伊朗打出新的能源合同即综合石油合同,希望西方国家石油公司帮助复活其老化油田并开发新的油气项目。
廖百智坦言,伊朗的选择增多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就增大了。好的一方面是,中企的投资顾虑比以前减少了。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廖百智指出,中国和伊朗有着传统的友谊,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多次表达了要巩固和中国关系的愿望,希望中伊两国能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重振古丝绸之路,双方在能源、经贸和交通领域的合作潜力很大。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石油勘探开发的问题,而应该进一步上升到国家高度,最好由国家领导人亲力推动,即以政促经。”廖百智说,此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伊朗还有外资进入的障碍,如市场自由化不够,营商环境不佳(经济和法律体系国际化程度低)和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可能反对外国资本等;二是伊朗人非常精明,不会因为急需外国资金就放低要价,其“锱铢必较”的性格已经融入到骨子里,这一点其实更要注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