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的新思维是什么?我们常常说制造不是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就是创新的源头。”
“制造的新思维是什么?我们常常说制造不是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就是创新的源头。”
智能为核心
10月9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携手,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并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可行性研究。
2013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从19世纪的蒸汽机开始,工业、技术的一次次革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智能”一词越来越无法被忽略,面对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制造行业一时被逼到风口浪尖。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的局面,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中,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了核心位置。
创新,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知易行难,具体怎么创新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代表什么?“如果机器能有智慧,生产线有这样的弹性,甚至整个生产线状况在云端里面有大数据做分析,能做事先的预防,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功课,是高度、灵活的个性化、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台湾上银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彦祺解释道。
所以,3D打印横空出世,大规模、格式化的生产似乎受到了冲击。
产业升级是必然,但升级并不意味着彻底改变。彭彦祺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不管是工业几点零,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不变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围绕核心技术的精深和延伸,并不是什么都去做。智能只是附加项,核心必然还是产品本身,使它加上智能之后更加丰富、完整,而并非彻底改变去做其他的产品。”彭彦祺举例说道,一辆汽车在面对“工业4.0”的时候,可能会附加一些智能系统,做到让汽车自主停车、行驶等功能,然而汽车还是汽车,并不会变成别的产品。“你要知道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像用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做的是把优点加深,从而提升一个人自身的竞争力。”
彭彦祺坦言:“制造的新思维是什么?我们常常说制造不是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就是创新的源头,这就是智慧自动化、智慧制造、智慧服务一直有的思维,我们做的不是服务业,而是制造服务业,要有服务的想法,才能有创新,有了创新之后,才会有进步。”
于是我们知道,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创新的路径在于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
从后工业化时代开始,全球经济已渐渐转型,由以产品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为服务至上的新经济。然而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丢弃创造了巨大产值的制造业,其地位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相当重要,那么把服务纳入制造业,模糊二、三产业,甚至是一、三产业之间的界限,使传统制造业服务化即成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手段。
兆丰票券董事、台湾“行政院”“国科会”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前局长颜宗明说道:“任何国家的发展除了基础的民生、工业需求以外,大家一定都需要改善生活品质,包括工业在内,一切都在朝着智能发展。未来经济转型为服务导向的经济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服务概念强调了很久,发展至今已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服务业如旅游、教育等。以“双创”为例,孵化器就是政府服务制造业的重要手段。颜宗明解释道:“为什么政府要弄一个孵化器给这些有才干的人,就是希望能帮助他们创业成功。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受到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单靠个人打拼成功率可能不到5%。”
大陆的孵化器,在台湾叫育成中心,或是研究中心、研究园区等。素有“台湾硅谷”之称的新竹科学园区占地6.5平方公里,成立至今共计420家企业进驻,颜宗明表示:“园区不一定要大,能做到小而美是最重要的。”他坦言,“有人说新竹科学园区未来是会衰退的,我认为科学园区不会衰退,而产业会衰退、替换,园区的规范管理仍然是企业最钟爱的。台湾的经验是,企业不善于应对政府部门,但是我们提供给企业一条龙的服务,他们就会感觉非常方便。”
而谈到集群式发展,谈到孵化器、产业园,天津可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根据今年8月份的数字,天津制造业目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8%,占全市GDP的34.5%。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高新区对制造业服务化必然不陌生。然而对此,来自对岸的颜宗明仍旧提出了相关建议,他坦言:“我接待过太多大陆朋友,他们都提到一站式服务,但是很奇怪为什么做不好。我常常跟大陆朋友讲,科学园区不在大,重要的是做得好不好。所谓新空间要怎么选是非常重要的,天津的经济开发区有详细的计划,而我的建议是要做高新园区,一定要交通方便,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换句话说,如果高铁到你公司的距离都很远,就谈不上交通便利,也就没办法实践好制造业的服务化精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