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利润去哪儿了

财政部上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至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7428.5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12459.4亿元,同比下降10.2%;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4969.1亿元,同比下降2.7%。而前8个月国有企业的利润降幅还维持在6.6%的位置。

2015年前9个月,国有企业利润降幅继续扩大。

财政部上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至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7428.5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12459.4亿元,同比下降10.2%;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4969.1亿元,同比下降2.7%。而前8个月国有企业的利润降幅还维持在6.6%的位置。

同样明显下滑的,还有国企的营业总收入。财政部前三季度数据显示,1至9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30571.7亿元,同比下降6.1%。其中中央企业199497.6亿元,同比下降8%,地方国有企业131074.1亿元,同比下降3%。

主要行业盈利情况方面,1月至9月,交通、电子、电力和化工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

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大型央企陷入了利润与营收双双大幅下滑之困。

沉重负债下的攻坚战

“1至9月国企利润数据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不仅国企利润有显著的下滑,国企的营业收入甚至营业成本都有比较明显的下行,这都反映了物价的下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汪德华如是解读。

更为严峻的是,营收与利润双下滑的同时,国有企业还背负着沉重的负债。来自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超过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9.2%。而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7.1%,增速比负债增速低逾2个百分点。

对于资产负债的急速上升,汪德华表示,国企的资产和负债都有明显的上升,财务费用增速也比较明显。这反映出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加杠杆的现象比较明显。加杠杆可以为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不过短期看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国企加杠杆能否撬动其经济效益的反弹?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对此表示并不肯定。

“国有企业、大型央企营收与利润大幅下滑,首先是受国际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从外部看,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动荡等使外需持续放缓;从内部看,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投资下降、需求收缩。在整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国企的盈利状况受到影响在所难免。”汪德华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当世界经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的新经济体处于动荡的时候,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国企很难独善其身。

而在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看来,国企业绩的显著下滑,更与国企管控能力、竞争力长期得不到改善有关。“将中国国企与世界上同行的一流企业进行比较,就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管理上和竞争力上的巨大差距,中国国企‘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现象至今仍然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竞争力的问题表现在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创造力,只有具备持久创造力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具有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因创新力不足而不得不宣布破产,而微软、苹果等因不断创新而发展成全球企业巨头。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在其所在行业都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无论从规模还是经营环境而言都要优于民营企业,但是如果不能保持旺盛的创新力,就会丧失竞争力,就难以保障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稳定国有企业增长,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面对国企、央企营业收入和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10月16日,国务委员王勇到部分在京中央企业调研时提出:“向管理要发展、要效益、要竞争力。”他将当下国有企业的稳增长与提质增效定义为一场“攻坚战”。

对此,有国资委内部人士向企业观察报记者透露,狠抓企业经营管理、降本增效,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准,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头等大事。

“另外,本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原则,国资委将继续大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该人士称。

谁转移了国企利润

事实上,除了宏观经济形势之影响,腐败无疑是侵蚀国企利润的一大元凶,陋习与顽疾至今仍在国有企业内部潜行。

“经济寒冬,国有企业暗藏的腐败无异于雪上加霜。”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指出。10月22日,中央巡视组公布了第二轮巡视报告,参与巡视的17家央企竟均被点名批评,“利益输送”“行业性腐败”的暴露有增无减。

今年中央第二轮巡视的26家单位,除了普遍存在的治党不严、选人用人不严、“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等老问题外,利益输送问题仍然凸显,交通、民航领域还被查出“行业性腐败”问题,“这些都说明目前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监控存在严重漏洞,而这些漏洞也致使国家利润被大量转移。”他说。

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利用其权力,在招投标过程中徇私舞弊,通过工程项目变相向民营企业输送巨额利益,这已不再是秘密,但问题在于,国有企业所属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依然不透明。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企、央企领导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花样繁多且颇为隐蔽。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的大型央企更易滋生、潜藏利益输送等“链条式”“团伙式”腐败问题。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在交通运输领域及民航业,被暴露在阳光下的腐败形式更为多样。

本轮巡视反馈显示,交通领域权力寻租问题严重,部分央企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权力寻租问题较为严重,一些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在铁路系统经商办企业,“靠路吃路”。

中国邮政集团则被指信贷业务中违规放贷、以贷谋私问题多发,存在人情贷、顶名贷、冒名贷问题,设备采购、资产处置中利益输送问题。

此外,民航业单位的“行业性腐败”问题凸显。其中,东航集团被指利用公司资源进行利益输送,有的领导人员成立关联公司进行同业经营;航空货运大量委托代理,客运营销重复奖励机票代理商,大量赠送免优票,廉洁风险比较突出。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党政机关花样繁多的“以权谋私”首次被揭露。例如,巡视反馈指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对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服务经营中的廉政风险防范不够,有的领导干部以管房权谋私、以权谋房。

交通运输部被批违规使用交通专项资金,条子工程、关系项目多,资金监管制度建设滞后。另有一些单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层层经商办实体,为小团体谋利。有的社团组织依托行政权力充当“红顶中介”,开展市场推广、评审或培训等工作,违规收取巨额费用,获取垄断收入,扰乱市场秩序,滋生腐败问题。民航局则被指一些部门围绕航线航班时刻搞权力寻租,相关人员利用审批资源收受巨额贿赂,向特定关系航空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其实,早在2007年9月,民航就实施了《民航航班时刻管理暂行办法》,搭建了目前的航班资源分配架构。但是,此后民航系统还是查出了涉及航班时刻的寻租案件。

2010年,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黄登科、首都机场前董事长张志忠等均因与航权航班时刻审批贿赂有关被调查。此后,民航局分别启动了航权航班时刻分配制度改革、财务资金管理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但时至今日,航空系统的腐败仍然屡禁不止。

屡禁不止的腐败,航空系统也只是个缩影。2013年,国家便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打老虎”,这一年至少有31名国企高管落马,其中有20人都是来自集团、公司或分公司的“一把手”;2014年,更有华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林,中国铝业公司原党组成员、总经理孙兆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国企腐败事件之所以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不到位、产权不明晰、内部制衡不清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从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到外部的中纪委、审计署、财政部专项审计、国资委监事会、中央巡视组、中央督导组等等,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国企监管部门和机构。“国资委监事会目前正把近10年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或已经被追究司法责任的案件一个一个拿出来分析,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方法。”

国企改革未解之题

对于国有企业营收与利润双双大幅下滑,更多的经济学者则认为其根源在于本轮国企改革的未解之题。

国务委员王勇强调,稳定国有企业增长,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要狠抓企业经营管理和降本增效,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准,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有效管控经营风险,向管理要发展、要效益、要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就要充分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混改也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但其结果与我个人的期望有很大落差。”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整个国企经营的效率和整个企业改革的效率。在国企改革领域,之前很期望的是不同国企的改革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会划分一些竞争性的行业和一些自然的政府需要垄断性的行业,如果竞争性的领域有很明确的划分,就更大程度地开放其行业准入,让民营企业进来。“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双轨制或者说新的企业,其改革效果是最有效的。但是目前的国企改革仅允许在竞争性行业中进行程度较高的混合所有制,离预期的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还有很大差距,我个人希望今后的国企改革在这方面能够有比较大的突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亦认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国企的效率越高,不一定要给它规划,但是国企改革无法避免要在竞争中建立一整套的制度,未来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国企的领域再进一步细化。这就要进行一些不同的市场准入放开的规划,通过这种外部竞争的引入,促进企业内部制度的改革与坐实。“从市场竞争的约束角度,未来需要对我们现有的国企所涉及的主要行业,进行一个分别的市场开放的规划,这样配合国企改革效果和预期会更好。”他说。

“谈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部门推动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应当充分关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谈到,中央关于国企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未来要由管理企业转向经营资本,在国家层面成立国有资本的运营平台。通俗地理解,未来国家对于国有企业更像是现在社保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模式。比如,社保基金有一笔钱,先招募投资管理者,投资能力可以,给一笔钱帮我投资,由基金去选择买进认为回报较好的公司股票,如果预测公司业绩不行马上抽回来投到别的公司。这就意味着未来国有资本要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给民营资本提供了机会。

鲁政委的看法是,现下推行的PPP,就是过去政府经营和控制的领域让民营资本进来、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模式。但从目前各政府的实际推动与改革力度来看,离预期结果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因此,PPP是国企改革下一步一定要重点推进的。

在如何推动PPP模式这个问题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的建议是,截至2013年底,中国政府拥有的净资产是35万亿人民币,国有部门有85万亿人民币,居民部门263万亿人民币。如果真正在股权意义上做一个充分的混合所有制,将使得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现在的5%-6%增长至接近10%的水平,也将使得GDP每一年提高两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是,向民间资本讲清楚,完成这样的收益需要多少的时间,能否有标志性的成果。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才能建立比较好的风向标,充分吸引民间资本,让大家介入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造当中去。“做更多的规划,不如做一个发生的实际案例,比如中石化,才能为民间资本树立充分的信心。”

热词搜索: 去哪儿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