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初,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为6.9%,首次跌破7%,而2014年7.4%的经济增长率是国内近25年来的最低水平。另据数据显示,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降至49.7,为半年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下方,创下2012年8月以来最低水准。种种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有社会声音认为是实体经济走入萧条,原因是制造业企业“关门潮”、煤炭钢铁积压等的表象,实际这些表象都是产业转型的调整。
1、制造业企业关门潮,并非经济萧条,而是不断走出低端制造业的调整
随着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不再成为竞争优势,2014年以来,世界名企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比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更具人工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名企的快速撤资,影响最大的是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市,据东莞市政府公布,2014年东莞倒闭了428家企业,除此之外,可能存在一些倒闭企业未工商登记的情况,有市场流传有超过4000家企业关门。2015年上半年,“关门潮”继续演绎,比如万士达、联胜、诺基亚均关停东莞工厂,为三星代工的万人大厂东莞普光停产,东莞圣心食品董事长失联,东莞市美儿德塑胶老板跑路等等。
在这种集中“关门潮”的情况下,多数人认为我国实体经济走向萧条,而从源头去分析,其实是制造业的转型期。2008-2010年,东莞市玩具厂倒闭约1800家,2014-2015年,东莞市关门或停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手机代加工、电子产品制造等行业,上述涉及行业均属于低端制造业。而目前在国家工业4.0及鼓励智能制造业的政策环境下,东莞市政府也提出了未来10年间提升制造业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将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六大工程”,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转变。由此可见,“关门潮”是淘汰低端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
2、“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我国开放经济新格局
面临经济发展需要快速转型的格局,我国将眼光放远对外战略支持。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达到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66.2%,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等国家。其中,对沿线的57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3059个,新签合同额达到591.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3%,同比增长24.9%,主要涉及电力工程、房屋建筑、通讯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设等领域。高铁作为我国渗透到更多海外市场的标志性产品,市场整体乐观。未来3-6个月,总价值超过220亿元的三个东南亚铁路项目(包括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参与的印尼雅加达到万隆雅万高铁、中国到老挝的中老铁路以及中泰铁路的泰国段)可能会取得较大进展,将在未来3-5年内结束施工。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已取得较快进展。
3、煤炭钢铁积压是行业转型的表象,环保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过去10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钢铁等产业迅猛发展,势必带来了投资过大、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发展遇到瓶颈,转型势在必行。2010-2011年,甚至出现跨行业投资、盲目投资(房地产、煤炭是典型),这些投资扩张很多是依靠举借杠杆的,且民间高利贷也是那时盛行的产物,然而真实需求远不如当初预期乐观,企业偿债风险不断爆发,导致近两年民间借贷企业频现跑路。面临投资过大、产能过剩等问题,各行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缓慢的转型和修复期。
面临环境污染,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环保产业发展政策。近几年,环保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成为囊括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体系。2014年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3.98万亿元,污水处理能力约 1.57 亿立方米/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62.3%,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约337.5亿元。预计2015年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结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投资过大、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下,我国实体经济势必转型发展,当前东莞工厂“关门潮”、煤炭钢铁积压等,是通过不断淘汰低端制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进行转型,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我国开放经济新格局,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综合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短期内需要经历一个转型和修复期,随着“一带一路”、环保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未来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