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冷对PPP 显角缺位引起中央重视

强推PPP导致的政府一头热的现象,已经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舶来品的PPP,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的时机还不成熟。

近期,财政部密集推出PPP大利好,继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后,再推出1800亿元PPP基金。同时,国家发改委9月28日发文,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未来合规的PPP项目的前期工作费用将获得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

但政府热情的背后,却是民营资本的冷对。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介电视电话会议。江苏、安徽、福建等七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项目推介,共287个项目、总投资约9400亿元,涉及市政、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水利、能源等多个领域。主会场、分会场共80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会议指出,受各种因素制约,PPP模式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程度不高,一些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国有企业参与多,民营企业参与较少。此次推介会就是为民间资本搭建一个舞台,努力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挑大梁、唱大戏”,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PPP模式中的关键作用。同时,PPP项目的推出,将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为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提供更多便捷的机会。

PPP项目是西方的产物,来到中国是水土不服的。要搞PPP项目需要建立更完备的全社会契约精神共识,也需要封住腐败空间,但这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稳增长的压力下,导致出现了各种扭曲的PPP项目。我们早在6月份便已警告,中国的PPP模式正在迅速异化,与国际上的PPP模式大相径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在PPP模式中,充当“社会资本方”的往往是国有资本,很多时候都是政府在跟自己在玩。《中国投资参考》今年4月对公私合作(PPP)基础设施项目所做的调查发现,在一半的开发项目中,所谓的“私营”合作伙伴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在走访的39个项目中,仅有22%拥有来自私人控股公司的投资。在依赖国企作为“私营”合作伙伴介入这类开发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还不得不提供财政补贴、退税以及打折的土地来吸引私人控股公司:实质上相当于地方政府自己间接向公私合作项目的私营一方提供融资。在走访的公私合作项目中,有大约59%得到了财政补贴。我们当时便发出疑问:以国有资本作为“私营”合作伙伴,能算真正的PPP模式吗?

此外,随着中央政策+真金白银的支持,推广PPP可以获得实际的益处,并成为部分地区的政绩考核,一些平时不具备资格的项目匆匆打包成了PPP。为了做大数据,有地方政府不惜做假的PPP项目。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的背景下,PPP项目因其本质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对经济增速拉动效果微弱。政府部门应该放弃全面推广PPP项目,实施市场化改革,促进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强推PPP导致的政府一头热的现象,已经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舶来品的PPP,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的时机还不成熟。

热词搜索: 民资冷|PPP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