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潮下,很多并不适合创业的人纷纷涌入,黄渊普认为:大学一毕业就想着创业,这种“创业病”得预防;工作做不好想通过创业攀上人生高峰,这种“创业病”得治;年级大了,砸锅卖铁去进行互联网创业就忍忍罢。
昨天其实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新闻:一是2015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速为6.9%,2009年以来首次破七;二是北京、深圳、上海、武汉、合肥、沈阳、成都、西安八个城市“双创周”活动正式启动。很显然,在互联网圈,后者的受关注度远超过前者。
亿欧网打的口号是“驱动创业创新”,为什么我还要在这呼吁创业要谨慎呢?因为我真的认为创业这回事,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且我也相信中央宣传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鼓励所有人离职去创办自己的公司。
创业这个事被玩坏了。有个大四的小孩前几天微博私信我,说他打算辍学去创业;我经常遇到一些刚工作没有三年的年轻人说决定去创业;也有不少超过40岁、但职业不如意的朋友跟我说,他决定卖房去创业。
他们总能找到很多支持创业的理由: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就是大学辍学去创业的、聚美优品的陈欧就是没好好工作过就创业成功的、雷军就是40岁以后才创办小米的。说出这些理由去创业的人,他们的“创业病”已经不轻。
大学一毕业就想着创业,这种“创业病”得预防
在中国,敢大四辍学去创业的人应该不多,但大学毕业时因为找不到好工作而想去创业的人不少。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找工作的难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应届生毕业即失业,现在到处宣传创业,他们毕业就创业。但如果一个连工作都无法找到的人,他能创好业么?相比找一份工作,创一份业何止难上百倍。
年轻的学生容易被少数几个成功的创业案例洗脑,虽然年轻是资本,创业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但人一走上创业,基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很多大学生创业未成,进公司安心工作的心态也失去了。来回折腾几次,职业发展就受困了。
所以,别再宣传和鼓励大学毕业就创业的事迹了,成功的比例实在太低。碰到迷茫的应届生,尽量说服打消他们创业的念头。当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不适合创业,对于那些毕业时本身有能力拿到顶级工作Offer的人,创业可以是一种更具挑战的选择。
工作做不好想通过创业攀上人生高峰,这种“创业病”得治
中国大学教育最失败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选择工作时极少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是听从父母的建议或盲目追逐热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觉得不合适。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进入公司后,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公司领导看不到自己的才华,职位薪资得不到提升。这两种情况下,要么跳槽要么创业。
不否认很多公司不能人尽其才,但至少绝大多数私企基本是靠本事吃饭。得不到提升,有可能是自恃过高,有可能是过于着急,有可能是人际关系不会处理。无论哪种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修炼不够。修炼不够的情况下去创业,成功率会很低。
创业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资金、人脉、规范、见识、心性等都需要积累和磨练。最好是先在一家公司待上至少三年,学到职业规范,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职业高度再出来创业。虽然说这是大众创业的时代,但显然有BAT等大公司背景和达到一定级别的人更能获得资本青睐。
所以,如果觉得在一家公司才华受到了埋没可以跳槽去另外一家公司试试,如果依然还是“怀才不遇”,就得反省一下自己了。一个受不了委屈的人,肯定不合适创业;一个在公司都得不到晋升的人,一般也无法通过创业攀上人生高峰。
年级大了,砸锅卖铁去进行互联网创业这件事就忍忍罢
人生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历史上有苏洵这样的大器晚成案例,但如果用雷军40岁以后才创办小米、用褚时健80岁后创“褚橙”去激励自己显然不合适。年轻的时候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追求工作和爱情的平衡,等过了40岁,老婆天天抱怨自己比不上“隔壁家的老马”,这才幡然醒悟,但往往为时已晚。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年纪大了最难的首先是适应新形势。其次,无论什么背景出来创业,都需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年纪大的人要放弃的东西会更多。尤其是很多人往往是因为生活不如意才想着去创业,如果一把年纪了创个业还需要卖房卖车、砸锅卖铁才能成行,而且还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样一般成功的几率不会高。
我在亿欧网见过很多超过40岁的人,他们创业时往往强调的是自己在传统领域有资源、认识某某重要人物,他们的团队往往是相似背景的大叔,但他们想做的却是互联网创业。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想清创业这回事;如果真的要进行互联网创业,至少也得引进懂互联网技术或打法的年轻人作为合伙人。
很多人得了创业病,这种病得治。这个社会只关注少数几个成功的创业者,忽视了无数创业失败者的身心健康。我们期待这一波创业潮能成为中国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契机,但同时也希望不要把创业创新变成一种运动,让市场而不是行政推动创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