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有比较高的期待、期望、关注,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以冷静、务实的态度来打造我们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从出现至今一直在争议中发展,看好也罢,唱衰也罢,总之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不会因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波折而停滞。
但或许我们换个角度就能更好地理解可穿戴设备产业当前的处境,之所以这个产业一直处于争论中,包括消费者的满意度跟当前的PC或智能手机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这也反映了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对可穿戴设备产业寄予了比较高的期望与期待。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可穿戴设备产业不需要经历PC、智能手机产业那种“漫长”的产业发展之路,就能够在一夜之间就将我们带入科幻大片的场景。
然而,当前的现实与我们内心的期待产生了错位,产业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消费者内心的期待。其实客观地看待可穿戴设备产业,从谷歌2012年4月发布Google Glass产品引爆至今,整个产业只经历了3年的发展时间。站在今天来看,整个产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尽管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已经非常不易。
而我之所以称之为不易,我们回顾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历史就能知道,谷歌将谷歌眼镜从实验室里拿出来,并将其投入到市场进行公开测试之前,整个产业是缺失的,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都还处于空白阶段。关于可穿戴设备产业的文献也并不多,更谈不上产业链的环节,整个产业链可谓是一片空白。之后一些创业者凭借着各自的从业经验和智慧开始从PC与智能手机两个产业维度切入,借助于这些成熟产业的产业链来搭建可穿戴设备。
我记得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一些创业者跟我探讨说可穿戴设备产业到底是个什么产业,要怎么样去切入,好像整个产业链都是缺失的,而在这个人群中大部分是之前从事于智能手机产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方案提供商。到了2013年国内的一些创业者基于各自的理解与相关的产业链整合,开始尝试推出一些智能手表、手环类的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果壳与土曼两家。关注土曼的人士都会有印象,这是一家在智能手表产业被称为“跳票王”的厂家,其实客观地来说土曼当初的跳票并不是主观上的跳票,而是其进入这个产业之后才发现产业链的难度远超其想象,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只相对靠谱的智能手表,在不得以的情况下选择了“跳票”。
另外一家从知名度上而言更大一些,也就是果壳。其在2013年年中所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表从今天来看还是显得初级了一些,当然我们要明白它是第一代就能理解了。之后果壳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流动工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用户调研,以及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的用户问题进行攻克。之后于2014年10月28日,果壳电子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果壳智能圆表。至此,果壳智能手表才算走上了正路。
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从0到1的商业化过程真正完成是在2014年。在这一年中,产业链才初步形成,一些曾经为智能手机配套的企业开始推出各自的所谓的可穿戴设备零部件,包括主板、芯片、传感器等。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基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类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跟随着产业链一起摸索、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可穿戴设备不能满足于消费者的需求,或者说产品的一些功能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准确效果,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这也让人能够理解。不论是PC还是智能手机,所有的科技产品从出现到商业普及化,都经历过相对漫长的进化之路。因此,在我看来,不必为可穿戴设备产业的未来过分担忧,该产业的前景不仅美好,而且充满无限空间与机会。
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另外要提醒产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有比较高的期待、期望、关注,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以冷静、务实的态度来打造我们的产品。不论是从产业链的层面,或是从产品的技术层面,继续依赖这种借助于OEM炒作概念的“投机倒把”式的的手法显然是不太可取了。一些缺乏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型“皮包”公司,或者说还抱着这种心态进入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创业者们,在2016年必然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
就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而言,整个产业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启,目前只是在体表外可穿戴设备的一小部分载体形态上进行探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而就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类产品而言,目前也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与前景,就使用领域来看,当前大部分的产品都还没有真正切入到可穿戴医疗、金融支付、身份认证等环节,包括在一些垂直领域的拓展。
就其他载体形态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比如智能眼镜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智能服装还未正式启动,包括智能鞋子、智能内衣、智能饰品等。这些产业将会在2016年进入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