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急先锋

【中国电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急先锋】中国电建多年来坚定不移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系统化、强有力的国际经营体系,且经营能力和“一路一带”建设需求相得益彰。

K图 601669_1

致力于电力能源互联互通与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

近两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高层决策中地位的上升,沿线国家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重点。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48国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而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体增速是18.2%。

其中,中央企业在“走出去”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国资委综合局副局长刘源表示:“当前,我国已有80多个央企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投资领域主要涵盖基础设施、油气合作、装备制造合作和工业园区等四大领域。”

9月22日,在2015年第五届能源高层对话——暨“一带一路”研讨会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志勇表示:“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执行国家战略的排头兵,必须承担起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光荣、伟大的政治和经济使命,成为其中的关键力量。”

他认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政治意义重大、规模体量巨大、收益相对有限、回报周期较长、涉及因素众多且极其敏感。在国家战略需要面前,中央企业应责无旁贷地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甘做基石。

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指出,基础设施包括综合交通。同时,电力能源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晏志勇认为,中国电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生俱来、得天独厚。

首先是因为电力能源、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业务正好是中国电建的主业。“我们懂水熟电、懂路熟桥,善于规划设计、长于施工建设、能够投资运营,且经过201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重组,具备勘测设计、施工建设、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企业功能和”一路一带“建设需求完美匹配。”晏志勇表示。

其次,他认为,中国电建多年来坚定不移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系统化、强有力的国际经营体系,且经营能力和“一路一带”建设需求相得益彰。

“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四大区域总部,在101个国家设立有160个驻外机构,和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存有业务往来,2014年执行海外项目1517项,合同总额5650亿元,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新签合同、实现利润分别占到集团对应指标总额的24%、36%和45%,预计未来还将继续提升。”晏志勇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国电建国际化营销、履约经营体系健全,POWERCHINA母品牌及旗下SINOHYDRO 、HYDROCHINA、SEPCO系列子品牌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主要国际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最后,中国电建一直致力于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标准和装备制造“走出去”,推动共进、共赢的全产业链和商业生态建设,打造“中国制造”新形象。晏志勇认为,行业集成推广能力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及装备走出去创造更多机会。

在中国电建开发经营的总装机为204MW的埃塞俄比亚ADAMA风电场项目上,中国电建全部采用中国的规划设计标准和中国制造的风机设备、电器设备和线路钢材,成功地将中国风电先进技术标准和装备整体覆盖至海外项目。

今年6月18日,在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新阶段下以开放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是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共赢之举。

同时,他也对央企在这方面的努力付出做出了肯定。“近年来,中国装备‘走出去’初见成效,取得积极进展,央企立足自身,主动作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在其中发挥了领头羊、主力军作用,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合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促进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有效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成绩应予充分肯定。”

中国电建作为央企主力军中的一员,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据本报记者了解,2004年以来,中国电建已带动我国机电设备出口约240亿美元。

加快“走出去”的良机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能源发展史,进入文明时代,能源就从来不是一国一地区之事,尤其是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之后,能源国际合作变得更为紧密。在晏志勇看来,积极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实现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之一,也是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曾表示,要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建设,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市场稳定。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形成消费国、生产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我国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能源装备制造、能源项目运维、能源人才储备、能源前沿技术研发、资本积累等领域走到了国际前列。时代的发展,让国际间的能源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也给我国能源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和“能源革命”强调的国际合作战略的高度契合,推动着我国的能源工业走到国际合作大舞台的中央。

而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多样化的。在这个传统能源不断自我革新、新能源技术持续进步的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全球领先的能源技术、装备大国,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既有油气、煤炭等偏重传统能源的合作,也有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偏重新能源的合作。

晏志勇表示,“一带一路”上相当多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电力比较缺乏,而我国在电力装备、电力规划、电力工程施工和电站应用等方面水平都相当高。通过走出去,可以促进当地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我们电力装备的出口。

“我们能够和周边国家,尤其是和俄罗斯、蒙古、中亚、包括巴基斯坦、缅甸做一些电网的项目规划,可以把周围国家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得到电力,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电力送到其它国家去,实现互惠互利。”晏志勇说。

截至目前,中国电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共有在建合同537个,总金额为589.8亿美元。其中能源电力类项目388.53亿美元,占比66%。

“其中,我公司推动的巴基斯坦卡西姆燃煤电站项目在习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签订了相关协议并已开工建设,标志着‘一带一路’开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拉开序幕。”晏志勇认为,该项目总投资20.85亿美元,由中国电建和作为财务投资人的卡塔尔王室共同投资建设,开了中国公司和国外公司联合在境外开展项目投资先河。

据测算,卡西姆燃煤电站和我公司投资的巴基斯坦大沃50MW风电项目,可带动中国机电装备出口约10亿美元。

三大建议希冀更多作为

“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为我国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宏观环境。当前,如何激发社会优质生产要素,带动生产方式革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的“一带一路”海外投资、市场拓展中,不仅能够“走出去”,更能进一步“走进去”和“走上去”是我国很多企业负责人思考的问题。

对此,晏志勇表示,首先,要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围绕“一带一路”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规定“一带一路”中国境内沿线每年新能源建设需完成的数量和标准,严格限制化石能源新增比例,制定逐年减少的刚性指标。

支持新能源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输出新能源技术、装备特别是新能源开发运用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对新能源的补贴标准,在丝路基金中专项安排绿色可再生能源建设资金,适当延长投资期限。

修改电力法,增加有关清洁能源入网、并网、电价、使用、建设等方面的规定。鼓励新能源推广使用,对新能源用户给予财政税收补贴、价格优惠等。对分布式离网型电站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

其次,加大力度推动我国电力企业整装“走出去”。

电力规划、施工、装备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行业领先企业在建设效率、建设成本和服务合作关系上较西方公司优势突出,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能源互通为优先和基础。建议国家将电力(水电、火电、电网)和道路交通列为国家经济外交和高层推介行业地位,像推动高铁一样推动电力企业“走出去”。

其三,创新“一带一路”项目特别是能源合作项目融资模式和保险覆盖机制。

促进参与各方形成生命和利益共同体,解决“一带一路”项目资金、保险和风险控制难题,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一带一路”交通及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大、收益低、期限长,稍稍策划不周、运作不善、管理不严、管控不力,经济上就将变得不可行,政治信誉损失更不可估量。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我国资金融资成本,放松融资条件,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险的保险适用范围,减低保费;进一步创新项目融资、并购融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进一步扩大两优贷款的规模,允许有信用能力的金融机构担保、有收益的项目担保;进一步支持中央企业开展境外融资,获得低成本资金,并借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热词搜索: 电建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