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QE时代货币政策将彻底扭曲

后量化宽松时代的央行和货币政策,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国家利益》网站发文,指出量化宽松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各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传统,也动摇了现代央行体系的独立性基石。在各国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难于进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情况下,让货币政策介入财政政策,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诱惑力只能越来越强,各央行也将不得不开发出更有创造力的货币政策手段——总之,后量化宽松时代的央行和货币政策,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各种研究已经发现,量化宽松会让财富和收入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恶化,而且事实上,对于这种做法的效力,即便在联储内部,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要为量化宽松进行辩护确实很困难,因为和更传统的联邦基金利率相比,它是通过一种复杂得多的传动机制去发挥效用,而这机制本身就很难解释清楚。最糟糕的是,就算量化宽松使用得当,会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但其最大的特点是,用得越多,效力就越是递减。各央行的银行家们都必须学会更多去注意那些关于创造性理念的大声呼吁——尽管这些呼吁可能会彼此矛盾——因为不如此,就无法在全球后量化宽松时代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

科尔宾强势崛起,而他呼吁的人民量宽也进入了主流视线

科尔宾强势崛起,而他呼吁的人民量宽也进入了主流视线

不久前成为英国工党党首的科尔宾(Jeremy Corbyn)正大声倡议使用非常规量化宽松手段(尽管量化宽松本身就已经是非常规手段了),即所谓“人民的量化宽松”。所谓“人民量宽”是指向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晦涩,对经济的影响力也较为明显,立竿见影。具体的计划是建立一家基础设施银行,再由英国央行购买这家新成立银行发行的债券。与过去那些推动力只是昙花一现的量化宽松不同,科尔宾认为,他的量化宽松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经济提振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干预更多是成为了一种国内事务。

表面上看来,科尔宾的逻辑是完全合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们想到这些刺激的规模到底是由谁确定,以及计划具体是由谁执行的时候,他们就不能不感到怀疑了。传统上,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两者是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财政政策由政治家们负责;而货币政策则是由一个独立的委员会掌管,以防止长期货币政策受到短期政治目标的干扰。科尔宾的计划实际上是建议货币政策直接介入和支持财政政策,这就违背了最根本的大前提。

量化宽松之后会发生什么,当初决定启动的央行银行家们,也不见得都想得清清楚楚

量化宽松之后会发生什么,当初决定启动的央行银行家们,也不见得都想得清清楚楚

可实际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写作其实早就不是一个新理念了。美国国会一直在考虑制定一个政策规则,或者说一个确定基准货币政策利率的公式。去年,包括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内的一群哈佛经济学家们就曾经指出,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好能够相互写作,即便不能,至少也要确保不会彼此矛盾。这样的说法是有其意义的:财政部和联储不应该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努力,让彼此的政策对经济的预期效果互相抵消。哈佛的这些研究者发现,这种情况会让我们付出相当于长期利率三分之一效应的代价。

科尔宾的针对性量化宽松严格说来与美国和中国近期进行的两次操作度有些异曲同工的地方。联储为了缓和金融系统的压力,于2008年11月开始大量购买资产抵押债券,将目标直接锁定在了这一大衰退期间备受打压的资产门类身上。这一举动并没有与财政部协同,也不能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它确实是针对着一个有特定需求存在的特定领域。中国将地方政府旧的问题债务置换为新的,期限更长的债务,将问题推到将来去解决。由于当初这些债务发行主要是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本质上是等于执行了科尔宾的计划,只是动作先后顺序有别而已。套用科尔宾的路数,应该是发行地方债,央行购买地方债,然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的实际执行顺序是发行地方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央行购买地方债。可以看到,除开顺序,几乎完全一致。

科尔宾的计划(以及近期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类似安排)其实是颇有前瞻性意味的,表明当前政治家们审视货币政策的眼光已经悄然改变。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央行银行家们在未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掌握一个新的关键词——创造性。

量化宽松之后的世界,注定与以前不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量化宽松之后的世界,注定与以前不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创造性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科尔宾的建议绝不会是最后一个选项,央行银行家么将会持续讨论和研究零利率架构下的货币政策。在政府债务往往过高,无法允许进行更多财政支出刺激的前提之下,以货币政策来构筑市场狂欢的选择,其吸引力自然与日俱增——甚至有人建议用货币政策来应付税务减免额度。只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高墙还存在,类似这样的建议就不会断绝。只是,除非全球经济能够在未来短短几年内迅速复苏,不然的话,这高墙几乎是必然要倒塌。

根据未来经济问题的各种不同成因,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各种不同变形版本的量化宽松。隔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高墙现在已经很脆弱,在未来就算不倒塌也会持续受到严峻挑战。因为货币政策的效力正不断接近边界,我们很可能还需要新的工具。后量化宽松时代,央行银行家们必须学得更有创造力,而在这过程当中,那些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基石的原则将彻底失效。

热词搜索: QE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