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持续调整和基金销售趋难的压力下,公募“迷你基金”的清盘从原先的短期理财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逐步蔓延到了权益类基金。8月以来,已经有5只产品公告拟终止合同的议案,其中包括3只权益类基金。
主动退市案例增多
9月9日,长盛基金发布公告称,拟于10月12日召开上证市值百强ETF持有人大会,对该基金终止上市和终止基金合同议案进行表决。如果议案获得通过,该基金将成为首只遭遇清盘的ETF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上证市值百强ETF于2013年4月24日成立。自成立以来,其规模呈现不断减少之势,去年底跌破1000万份,今年以来份额继续萎缩。其半年报披露,今年6月底持有人总数为280户,基金总规模为621.36万份。在今年2月12日至5月12日,以及5月14日至7月16日期间,两次出现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长盛上证市值百强ETF已经是今年8月以来第5只发布公告拟终止基金合同的基金产品。此前,国投瑞银瑞易货币市场基金、泰达宏利全球新格局(QDII)、华宝兴业成熟市场动量优选(QDII)、中原英石货币市场基金等4只基金都陆续发布了拟终止合同议案。其中,国投瑞银瑞易货币市场基金已经从2015年9月10日起进入清算期。
基金清盘趋于常态化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清盘”对于公募从业者而言是个不愿意被触及的负面字眼。不过,自2014年8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主动清盘,打破了“迷你基金”僵而不死的僵局之后,行业对此的态度正在逐步发生改变。根据统计,一年来已经累计有约20只基金选择清盘。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维持“迷你基金”运作耗费基金公司大量资源。同时,因难以实现规模优势,固定的费用支出严重侵蚀基金收益,对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可谓是“双输”局面。随着“迷你基金”种种弊病的渐次暴露,基金行业也逐步接受了对于规模过小的基金采取转型、合并乃至清盘的方式进行处理。
其中,由于体现不出收益优势而流动性又不及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一度是清盘的重灾区。此前,包括富国7天理财宝、华安7日鑫、长盛添利30天、长盛添利60天、鹏华月月发、光大保德信添天利季度开放短期理财等产品均已经终止运作。
事实上,在本轮股市大调整之前,清盘的基金以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为主,鲜有权益类基金。但随着6月15日以来的暴跌行情和赎回潮,权益类基金逐步开始面临规模过小的问题,也被迫加入到清盘队伍当中。与固定收益类产品不同的是,权益类基金的清盘一般会面临更大的难度和争议,因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基本都获得了正收益,而权益类产品则可能导致投资者亏损退出。
考虑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很可能触及清盘条款,业内预计,未来基金公司选择主动清盘旗下“迷你基金”的动作还会不断出现。
[责任编辑:]